浓缩历史记忆 传递戏剧文化魅力
发表时间: 2022-11-11 来源: 新东城报

  经过梳理后的艺术档案以及优化后的馆藏文物,展示着舞台背后厚重的历史以及蓬勃的创作;将灯箱与展品对应的调整以及增设的观众互动打卡区,体现着此次博物馆改造更重人文更贴心的初衷。历时半年的局部升级改造,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近日正式恢复对外开放,浓缩着这座殿堂级剧院最鲜活的历史记忆。

  《龙须沟》首演说明书等展品全新亮相

  按照浏览顺序,博物馆内最先发生改变的便是剧院历史沿革表,序厅内的剧目墙也以十年一个跨度更新至2022年,概括了人艺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珍贵瞬间。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2007年对外开放,上一次升级改造是在2012年北京人艺60周年院庆时。此次升级改造正值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在保持原有展陈风格、全面展示北京人艺深厚历史的同时,聚焦剧院近年来的艺术创作,通过对剧目艺术档案的梳理,向观众展示更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生动展现了北京人艺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设施建设、戏剧普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蓬勃朝气。

演员墙展示了262位演员不同时期的角色照。

  步入星光熠熠的艺术家长廊,仿佛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一次“隔空对话”。演员墙荟萃了1952至2019年入院的演员,共展示了262位演员不同时期的角色照。升级改造后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内新增了重要手稿与历史档案,对历史厅、演员墙、剧目厅等展厅进行内容更新,展品定位更精准地突出主题、内容展示更加系统。

历史厅浓缩了北京人艺70年的发展历程。

  其中,1951年《龙须沟》的首演说明书、1956年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门口悬挂的汉白玉院牌等珍贵历史展品,都是全新亮相。新增展品中还有蓝天野在话剧《家》中的道具诗手稿、任鸣在《我们的荆轲》中的导演用本等,勾起了现场观众对他们的深深怀念。除此之外,观众还能一睹叶浅予1958年和1979年两次创作的《茶馆》人物群像速写、1961年北京人艺第一次大规模赴沪演出座谈会参会签到簿上巴金、梅阡、刁光覃等人的毛笔签名……

  观众可制作舞台效果感受话剧幕后智慧

  想知道舞台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吗?不妨到舞美厅一探究竟。厅内的实物与影像都颇具看点,不仅有《李白》中郭子仪的服装在夜色下的场景还原,还有《全家福》中1:2等比例缩小的灰色影壁墙。道具师们用纸制作的“唐三彩马”能以假乱真,展厅中还通过视频生动展示了这些幕后功臣精妙的制作技艺。

舞美厅内新增舞美设计图40张、舞美道具模型20个。

  众多展品中,一把旧蒲扇似乎并不起眼。“这是模拟音效的道具,扇子上挂了一些小珠子,通过晃动扇子可以制造出逼真的雨声。像话剧《雷雨》中的雨声,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讲解员的介绍激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大家一边饶有兴致地动手体验,一边惊叹藏在话剧演出幕后的智慧。。

  如果您是一位话剧迷,一定不能错过馆内的观众打卡区和戏剧活动体验区、影音播放区。据介绍,此次升级改造特别强化了博物馆的现代化、数字化属性,更加注重展品的多样性及与观众的互动体验,在新增设的观众互动体验区,参观者既可在留言簿留言,也可盖章留念,或是辨认一下挂在墙上的艺术家画像究竟是谁。这也是不少人艺观众最喜欢的环节,一个个精致的印章,记录下的是每一位观众在人艺留下的难忘回忆。

  在戏剧活动体验区内,博物馆将为观众策划丰富的戏剧体验活动,将戏剧艺术背后的经典故事以更多元的方式加以呈现,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沉浸式戏剧体验。目前,观众可通过线上实名预约的方式免费参观博物馆。

责任编辑: 田昕禾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