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区”联建 东城区创新社区治理新途径
发表时间: 2021-08-18 来源: 北京东城

  近年来,社区老龄化、家庭空巢化等成为社区治理中的热点问题。为此,东城区创新社区治理新途径——“高校+社区”联建,架起连心桥,通过“理论+实践”联动,瞄准“精准惠民”,将高校智慧注入社区,打造“公益服务菜单”,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居民参与微花园设计

  微花园升级 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建设

  “我来看看微花园里的植物长得怎么样了。”家住新鲜社区的李阿姨有空总喜欢到新鲜胡同71号院逛逛,为院里的植物浇浇水。今年5月,她和邻里街坊一起参加新鲜胡同71号院打造微花园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们的帮助下,在院内的空地上设计微花园并种上植物。一个月后,这里作为朝阳门微花园示范中心正式亮相。

微花园亮相

  自2015年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带领自己的学生团队走进史家社区居民院落进行调研,并在2016年提出“微花园”概念。2019年,侯晓蕾师生开始正式实践微花园项目,为史家胡同中居民自愿上报的6所院落进行微花园改造。经过和居民共商共议,加上侯晓蕾团队的专业设计,6所居民院中原本杂乱无章的小花坛,变身为独具特色的微花园。

居民参与微花园设计讨论

  今年,随着朝阳门微花园示范中心正式落成亮相,“微花园2.0”项目也正式启动。作为微花园示范中心总设计师的侯晓蕾表示,“微花园2.0”项目将以“1+N+∞”为工作路线,即打造一个微花园示范中心,辐射带动落地N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通过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激发公众热情,同时为热心居民赋能,带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

微花园全景

  同时,侯晓蕾师生为朝阳门街道对微花园感兴趣的居民发放“微花园启动包”。居民可以根据微花园设计手册的指导,设计和布置自家院内的微花园。今年8月,这些散落在居民院中的微花园将制作成为微花园地图,让更多的人可以参观微花园、了解微花园。

  据了解,侯晓蕾和其团队将继续推动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共建逐步延伸至后期养护机制等,不断探索一系列工作实施路径,带动更多的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探索东四南历史保护街区和景观参与式提升的路径与模式。

  融享资源 开拓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自今年3月起,交道口街道七个社区与北京市七大知名高校八个学院联合共建,启动了“七校七社”项目。从开展项目的第一批七所高校,现已延伸拓展到京内外多所院校,仅福祥社区便与北京5所高校开展了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师生走进鼓楼苑社区,为居民梳理党史发展历程,带领居民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意义;南锣鼓巷社区党委走进北京建筑大学“红色建筑印记”艺术展,为社区在区域古建筑保护和环境提升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为府学社区新闻写作爱好者讲解基层新闻报道采写方法。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学生尹首权说:“通过高校与社区联合共建,资源共享,让我们这些高校学子有机会深入社区了解基层实际,将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转化提供了机遇。同时我们也会积极运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治理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福祥社区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纳入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通过党建联建,深化合作,打造高校青年社区实践基地,丰富社区治理实践。

  福祥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正航说:“接下来,我们计划以两个‘关键小事’为突破口,依托高校在这方面做的一些研究,找准切入点,共同研究,一起实践,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志愿服务建国门街道工作站启动仪式

  位于大运河文化遗产带上的禄米仓71号文创产业园该如何发展?园内文物建筑该如何保护?今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志愿服务建国门街道工作站正式启用。作为建国门街道的“智库”,工作站帮助文创产业园对接学校专业力量,教授和学生纷纷出马,为产业园的建设建言献策,提供专业指导。

  据建国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借助工作站的专业力量,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决策科学性,提升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同时,通过搭建高校助力、企业共建、居民参与的新平台,引导多方参与,促进多方效益协调发展,争创建国门街道辖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李 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