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拥有历史文化保护区18.5片,占全市的43%。在这些保护区内,分布着近800条独具老北京特色的胡同。近十年来,东城区逐渐探索出一条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前提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胡同创意生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如今,东城老胡同里,一些沉寂了多年的旧厂房、老院落陆续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东雍创业谷、方家胡同46号、77文创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应运而生,腾笼换鸟的空间吸引了大批的创意人士入驻。“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成为东城区乃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

西打磨厂大师院

  从草厂三条步入西打磨厂街,脚下灰、粉、绿、淡绿四种颜色的四块地砖上,纵向刻着“西打磨厂街”五个大字和拼音,瞬时让人感觉到了这里的变化。从这条胡同的东口进入,宽阔而平整的路面一尘不染,青灰色的外墙、带有老虎窗的老建筑、刻着“靛青颜料”的老颜料铺……种种古朴的元素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了过去。西打磨厂街222号,是早年银号旧址;西打磨厂街220号,原与218号院、銮庆胡同35号、37号院相通,附近老人称为“苏联医院”。现在,每一处老建筑经过修缮后都挂上了牌子,用图片和文字,诉说着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

77文创园

  美术馆后街77号“77文创园”门口并排挂着两块牌子:一块铜牌子上写着五个红色大字“北京胶印厂”;一块铁牌子上用白色浮雕字写着“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走进如今的77文创园,老工厂昔日裸露的红砖墙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退休”的胶印机器成了珍贵的展品,在玻璃罩子里无声诉说着过去古老的回忆。步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整栋楼被设置成2间110平方米的大排练厅、10间80平方米的中排练厅,6间50平方米的小排练厅,并配有1间130平方米的剧目彩排合成厅。

方家胡同46号

方家胡同46号院即原中国机床厂的厂址,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基地”。由于雍和宫、国子监、孔庙、钟鼓楼等离此地如此之近,让这处厂房无形中沾染了元、明、清三代古都的文化气韵。2008年起方家胡同46号文化创意园区在这里落成。有快捷酒店、小剧场、表演艺术团体、文化沙龙空间、建筑艺术、视觉设计、新媒体艺术、现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各自具备不同的创新理念呈现独特的艺术成果。

东雍创业谷

在北京北二环和东二环交汇处的东城区后永康胡同内,有一座现代化写字楼掩映在古老的绿树红墙之中,它的整体装修风格古朴大方,它的内部配套设施现代齐全,在雍和宫、国子监、地坛等名胜古迹的遥相呼应下,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们。 当798转型成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谋划如何让老厂房焕发新光彩。于是,搭乘“胡同创意工厂”概念的东雍创业谷写字楼应运而生。

东城园

  一侧是古树参天的雍和宫,一侧是大型企业林立的北京二环,占据地理位置优势的青龙胡同,在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疾驰的现代文明之间,聚合了不同的创新力量,逐渐变成了容纳文创,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青龙胡同在迎来一些新“房客”的同时,原有的业态也在不断的自我提升。具有前瞻性的领军企业、完善的人才服务、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富有特色的文创型孵化器、高端文化产业业态等等优势因素,共同唤醒了青龙之魂。

作为核心区,东城区始终坚持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定位,以中轴线和南锣、东四等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为重点,通过“恢复性修建”等方式,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擦亮古都风貌“金名片”;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东城”品牌;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水平,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聚焦文化高端要素市场,激发文化经济新活力。

版权所有: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