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插柳

  • 蹴鞠

  • 放风筝

  • 牵钩

  • 荡秋千

  • 踏青

  • 植树

  • 扫墓

  • 网上祭祀
  • 居家祭祀
  • 公墓祭祀
  • 网上祭祀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

    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思念。

    网上祭祀的特点在于:文明快捷、跨越时空、精神永恒。为了让更多的人以更文明的方式缅怀先辈、悼念逝者、慎终追远,构建文明、和谐的祭祀环境,民政部大力推崇网上祭祀这一新形式。近些年有关单位开始构建网上祭祀平台,并受到市民的欢迎。

  • 在以往,每逢清明以及亲人的忌日,总有些人在门口烧钱,弄得整栋楼都是烟雾弥漫,十分呛鼻,去跟人家理论,人家理直气壮,说自己这是祭拜先人无可厚非,更有甚者还会吵起来。有的居民实在是忍受不了,看到浓烟四起,尽管知道人家是烧纸钱,就拨110,同样引起邻里矛盾。不仅如此,在家里烧纸还有引起火灾的危险。

    我们这里所说的“居家祭祀”并不是指这样的,而是在过世亲人的遗像前摆上一束鲜花,兄弟姐妹在家中一起鞠躬、默哀,唠唠亲人生前的事……

    在家里祭祀,不仅避开了清明当天祭祀高峰,而且相对较传统祭祀,更加文明、安全。实际上祭祀先人没必要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心,在家摆个相框,搞个简单的仪式即可,最重要的是让先祖“体会”到我们的心思,也让先祖们得到“安心”。

  • 清明祭扫表达思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到公墓里去祭扫,应该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虽然近年来由于提倡低碳祭祀、文明祭祀等,开始越来越多的流行起“网上祭祀”,但“公墓祭祀”仍然不能被取代。

    同时,由于一些人出门在外,不能赶到逝去的亲人的墓地祭祀,衍生出“代客扫墓”、“远程扫墓”等方式,虽然这些也是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但“亲情度”大打折扣,流行程度并不高。

    还有什么比亲自到墓地去祭扫更能表达我们的重视和情感呢?所以,“公墓祭祀”既是我们最传统的一种祭祀方式,也是表达哀思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目前看来应该是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方式。所以同时,到公墓祭祀,也是最需要提倡文明的一种方式,比如低碳出行,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不制造烟雾、纸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