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古建、学知识,东四六条志愿队开启“赋能”之旅
发表时间: 2021-09-26 来源: 掌上东四

  最近,东四六条社区“思诚永继”胡同文化文保志愿队来了一场“赋能”之旅。从清理文保院落,学习鉴别文物的方法,再到和文史专家面对面交流,让大家既提高了文物保护意识,又学习到了正确的古建知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胡同文化。

  清古建露真容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六条社区举办“清古建 露真容”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思诚永继”胡同文化文保志愿者20人参与其中。志愿者们对铁营10号的听松楼进行了清理堆物、清扫院落及消杀。因为活动地点在文保院落,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保护了文保院落面貌。

  文保队理事长李健介绍,在大扫除过程中发现,队员们对文物的辨别能力以及古建知识还有待提升。基于此,我们陆续开展了两场讲座为队员讲解咱们这些家门口的古建知识。

  逛胡同博物馆 学习鉴别古建文物

  要讲好家门口的历史文化,首先你得先学会鉴别文物。因此,9月10日,文保队理事长李健邀请到了家住东四二条、退休前在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工作的郑毅,为文保队员讲解如何鉴别文物。

  郑毅老师首先带着大家参观东四胡同博物馆展出的胡同文物构件,一边参观一边讲解,走到博物馆镇馆之宝——金丝楠木满彩荷叶墩和角背前,郑毅仔细讲解了这组木构件历史底蕴以及发现的过程。队员们认真仔细地聆听。

  在参观中,郑毅说道:“东四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了上面的福康安府邸荷叶角背(荷叶墩),在东四胡同中还有诸如城砖、传统建筑屋面瓦头等文物构件不断地被发现,作为东四胡同的居民,我们应该学会鉴别文物,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福康安府邸荷叶角背(荷叶墩)

  在讲座中,郑毅老师仔细讲解了如何判断一座建筑物它的年代、房屋主人的身份,例如可以通过墙砖、屋檐、门墩进行判断。同时郑毅还号召队员们在自家或者胡同其他地方看到疑似文物一定要及时上报,发现错拆误拆古建要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进行制止,文化的传承也要依靠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

  文史专家讲述老北京门楼

  为了让队员对北京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9月18日,理事长李健还邀请到文史专家于润琦教授,为文保队员讲述老北京的门楼。

  于润琦教授对于北京文化有着丰富的研究,撰写《京城旧俗》《北京的门墩》《老北京的门楼》等多部作品。其中《老北京的门楼》这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北京门楼的风貌,弘扬了北京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

 

  于润琦教授首先从门楼的象征意义开始讲起,结合自己的在走访胡同时所见所闻,生动有趣地讲解老北京门楼文化。于润琦教授讲到:“门楼是古民居的门面,既体现了当时工匠艺人的加工工艺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也充分反映了房屋主人的地位和级别。北京大街或胡同里的门楼有五开间、三开间、一开间之分,王府大门多为五开间。规定严格,不可逾制。”

  现场,每位队员都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地做着笔记。社区工作人员为每位队员赠送了由于润琦教授撰写的《老北京的门楼》,讲座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请求于润琦教授在《老北京的门楼》一书中签名。

 

  于润琦教授说:“看到东四街道有着这样一支文保队伍十分开心,希望文保队的队员们今后能够将文保责任担当起来,一起传播传统文化。”

  通过两场讲座的“充电”,文保队员们收获满满:

  “我从小就生活在胡同,听了这两次讲座,十分有感触。老师们讲的老建筑、老物件,还有那些过去的儿歌,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那些回忆忘不了,也不能忘。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赵文英

  “生在胡同长在胡同,特别喜欢胡同文化,平时也喜欢拍胡同,之前对于胡同文化的准确性是有些欠缺的,这两次的讲座之后,让我对之前拍摄的胡同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今后将会把这些知识用在以后的拍摄中。让自己的照片更加深刻。”——王桂芝

  时代更迭,任城市的根系不断生长,胡同始终是老北京人的根基,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和理想,胡同文化也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保护。

责任编辑: 季畅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