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信谣,关键要教会“识别谣”
发表时间: 2017-05-08 来源: 海淀文明网

  有人说,泛滥的鸡汤文和养生帖已将微信朋友圈攻占。其实,不妨再加一项:食品谣言。塑料大米、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君”最近有点忙;微波炉加热致癌、喝牛奶致癌、鱼腥草致癌,致癌物太多让吃货们“伤不起”;小龙虾是小虫虾、青蟹被打了针、琵琶虾注了胶、鸡鸭靠吃激素长大,这些食物还能吃吗?

  互联网的发达,让谣言增多,传播速度是倍增的。作为普通的公众,爱思考、会思考、不信谣、不传谣,主动辟谣是一种共识。但面对如此之多的谣言,哪条多少信一点,哪条不可信,考量了公民的知识素养水平。实际上,大量谣言的存在,虽然与公众辨别力不强有关,但与政府职能部门不及时辟谣,不能教会公众如何“识谣”有着重要的原因。

  应该说,眼下主动辟谣者并不多。个中原因不难理解,有的因为朋友圈中多是亲戚、同事、朋友等关系较为亲密之人,抹不开面子去戳穿,害怕起争执、伤和气;有的将信将疑,对信息的真伪不是很确定,抱着“是真的更好,即使是假的也是善意提醒”的心态不去追究;还有的觉得真与假、是与非并不怎么重要,一看了之。总而言之,缺乏辨明真相的魄力和勇气,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得网上谣言得以快速大面积传播。

  作为政府部门而言,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谣言,必须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才能制止谣言满天飞地传播。同时,要用真实的事实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无事生有的,这才是政府应有的态度。政府部门主动站出来辟谣,能够有效减少谣言滋生的机会,避免人们被欺骗,防止引发恐慌情绪。更进一步说,不信谣、不传谣,主动辟谣,关乎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如果政府部门明知是谣言,却没有及时站出来澄清,无形中也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要知道,每一起谣言面前,无论是碍于情面的沉默、对去伪存真的冷漠,还是懒于求证而不作声,都是不负责任的放纵。缺乏对事实真相的敬畏,失去公德心、正义感、责任感,底线就会失守,行为就没了约束,不自觉地成为造谣者、传谣者。

  谣言传播得快,与身心浮躁、人云亦云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是谣言,就得治。不论本意“善恶”,都要禁止。“不信谣”的前提是“识别谣”。这既要求政府部门要真正主动作为,打击虚假信息,惩治制假贩假者,重建社会信任度,也要提升百姓科学素养,当谣言满天飞时,得有明辨真假的能力。如果大多数人能对谣言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大体科学的认识,即便谣言在源头被造出来,也难以形成接力传播的信息流,谣言的危害就大大降低了。近几年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充分证明,政府部门的每一次主动发声,让公众如何识别谣言,都成为各类谣言的有力捕手和负面情绪的对冲正能量,都会让一些谣言不攻自破。

  另外,面对谣言,除了辟谣和教会公众如何识谣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严厉打击和惩治网络谣言现象,除了官方网站要主动澄清事实,商业网站也要承担其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和物理隔离,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减少谣言在网络中传播的数量。诸如微信官方,可以像推送企业广告一样,将辟谣文章在朋友圈推送给相关用户,尤其是对一些传播率高、影响力大的谣言主动进行“精准化”辟谣,让事实真相不错过最需要抵达的那部分人。这些做法,其实就是教会公众如何“识谣”的有效办法。

  谣言也许无法完全消除,但是,不信谣的多了、辟谣的多了,起哄的就少了;科普的多了,盲从的就少了;理性的多了,“任性”的就少了;澄清的多了,疑惑的就少了,负面影响就少了。(林志干)

责任编辑: 李 泳洁

海淀公益广告

Copyright ©2009 www.bjwm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主办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 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 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267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