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品牌”靠的是实力
发表时间: 2017-05-11 来源: 海淀文明网

  国务院批复,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这给了业界一个新的思考——在创新驱动战略、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如何再上新台阶?5月8日,广东省中山市企业品牌促进会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品牌建设不是过去那种靠卖广告、请个明星代言那么简单了,打造“中国品牌”要当苦行僧。(5月9日《中山日报》)

  这些年来,中国制造走出了中国,在海外享有胜名,在各大世界品牌商品上,产地上印着“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但是,世界各大知名的商场,除了一些吃穿用领域的低端小商品外,“中国品牌”却芳踪难觅。这背后映衬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我们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此次,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品牌日”,就是推动“中国品牌”建设,让“中国品牌”在“中国制造”引领下走向世界商品舞台。

  或许有人会问,“中国品牌”打不响,是中国制造能力跟不上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公布的2016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上榜的企业高达110家,直追美国,再创历史新高。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应拥有的实力和荣耀,同时也有力证明,作为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大国,中国有了更多的制造实力,也应有理由打造出更多中国品牌,让中国品牌唱响全球。而由于这些年的品牌战略上推动力度不大,再加上创新创造能力不足,我国各行各业为了追求发展,更多的是加入到来料加工、零件组装、东拼西凑当中,缺乏研发自主品牌的动力,造成“中国品牌”的奇缺。这种现象对于失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打造响当当的中国品牌,靠的是自主创新,靠的是制度保障,靠的是过硬的品牌实力。如果说贴牌是很难省略的发展阶段,那么寄托于强大的科研力量,不断寻求技术突破之后,就应该从来料加工贴牌过渡到创造自主品牌,同时加大对现有国产品牌的保护力度。然而,世易时移。诸如熊猫电视机、凤凰自行车、英雄钢笔……我们曾为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民族品牌而自豪,可是,很多沉淀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国产品牌,却一个个逐渐凋零,归于沉寂。它们有的正在市场大潮中艰难“泅渡”,有的已折戟沉沙,还有的被跨国公司收购。不少国产品牌苦心经营数十年,诸多的传承了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且颇有人气和生命力,在经济大潮中被淹没,实在令人痛心。

  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头号贸易大国。从国际需求角度出发,中国不仅拥有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成为技术领跑者和产业集聚者,中国有能力生产与市场期望相符合、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工业制成品;从国内生产角度出发,随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国内制度环境完善和配套加工链条齐备,低质低价的中低端产品越来越难以形成规模利润、越来越不能支撑代工产业模式,这是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在这种大背景下,呼唤拥有自主品牌、加快中国品牌建设,将盈利能力从以前的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延伸,既符合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殷切期盼,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追求“中国品牌”的道路上,一批中国企业正在奋力赶超。而要打造真正属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品牌”,应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强调科学创新的同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态,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依靠品牌的真正实力,对售后服务热诚有加,对自律精神恪守不悖。诸如,以华为手机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挤进了全球手机市场,成为与苹果品牌抗衡的高端“中国品牌”,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就是创新创造,靠的就是实力作证,靠的就是不懈的追求。

  人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品牌”最终是“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层面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也是正在力行的国家战略。“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实力强捍的“中国品牌”书写风流。未来,一张张中国名片上,将更加清晰地标注中国产品的美誉度,也将见证中国民众的创造力。(林志干)

责任编辑: 李 泳洁

海淀公益广告

Copyright ©2009 www.bjwm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主办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 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 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267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