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农耕·京西御稻开镰

2018-10-12

 

王志同/摄

  10月6日,由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举办的皇家农耕·京西御稻开镰体验日在玉泉山脚下的北坞公园举行。十余位京西稻种植技艺的传承人身穿黄马褂和市民一起收割京西稻,体验丰收的喜悦。

  金黄的稻穗已经成熟,随风舞动,吸引了大批游园的市民。领略昔日皇家农耕文化,品味海淀的京西御稻。活动中,北京大学教授岳升阳讲述了京西稻中的皇家元素和多重价值。“海淀呀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昆明湖里鱼儿肥,玉泉山下稻花香……”这首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歌里所唱的“稻花”,指的就是誉满京城的京西稻。北京西郊种植水稻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清代经皇帝选育,示范和推广,种植渐成规模,人称“京西稻”。清代京西稻主要分布于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园内及周边,用乾隆皇帝命名的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水浇灌,为宫廷御用米。经清朝皇帝的大力提倡和稻农的精耕细作,逐渐形成操作流程精致讲究的园艺化种植体系,产生早熟、高产、抗灾力强的品种,形成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景观和农耕文化系统。我区所产京西稻品种主要有“御稻米”“紫金箍”“大白芒”“大红芒”“小红芒”“双码头”“小快稻”等品种。

  “站在稻田中,背后就是玉泉山,拍出来的照片特别美!”市民吴女士是第一次来北坞公园,巧遇开镰节,体验了收割京西稻。目前,我区京西稻种植面积仅有2000余亩,主要集中在上庄镇,海淀公园、玉泉山脚下有一些京西稻田风景区,以供游人参观。我区的京西稻接连荣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美丽田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块国字头招牌,成功创建京西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海淀报 王晓娟)

  •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 技术支持: 首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