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移风易俗要用“巧劲”
发表时间: 2019-05-22 来源: 武汉文明网

  “刘雪英女士六十寿辰,子女200元;占银花女士九十寿辰,子女600元;吴树章先生八十寿辰,子女9000元……”5月9日,玉山县下镇镇双元村黄坞自然村大塘坝前广场雕刻于功德碑上的村民生日捐款信息密密麻麻但清晰可见。(据江西日报报道)

  寿饼钱变成了爱心款,个人生日升华为公益慈善行动,这是黄坞自然村20年移风易俗的成果。这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日过得更有意义,也让村容村貌有了持续改善,更让邻里关系更为和睦,乡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这样的移风易俗,才是真正富有成效地落了地。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更是形成良好村风民风社风、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移风易俗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从思想观念、文化程度,还是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上来讲,农村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移风易俗是一件虽重且不易的事,除了要有决心、有耐力,还要用巧劲、巧用劲。

  移风易俗不能使蛮力,更不能用力过猛。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很多传统的观念和习俗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岁月的冲刷和积淀形成了,因而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要想一朝转变、一刀根治,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即便有“特效药”,效果也未必好。如果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因此,移风易俗还须施以潜移默化之道,方能收获润物无声之效。

  移风易俗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农村要移、要易的风和俗不是一件两件,如果妄图通过移风易俗,就一次性彻底给农村改头换面,同样不符合客观实际。还须从细节入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逐一攻破。黄坞自然村生日捐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当地人过生日给村民发寿饼的习俗入手,将节省的寿饼钱捐为爱心款。通过这样一个具体习俗的转变,带动了人们整体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形成了整个村的良好风气。风气正了、民风好了,其它陈规陋习也就自然而然会得到根除了。

  移风易俗很重要,所以等不得;但移风易俗又很特殊,所以急不得。无论清理一个陋习,还是倡导一个新风,都不是易事,需要有绣花的“巧”功和“细”功。(卢文)

责任编辑: 李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bjhrwmw@126.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645375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