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垃圾分类新风尚要成为新习惯
发表时间: 2019-08-14 来源: 张家港文明网

  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了15%,可回收物比上月增加了10%,干垃圾下降了11.7%;干垃圾焚烧炉渣率从19.63%降至17.17%;危险废弃物飞灰排放量从年初的2.53%降至1.77%,末端处置环节危废产生量明显降低……日前,上海亮出了垃圾分类实施首月“成绩单”。(8月6日 新华网)

  清晰明确的数据,足以证明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成果显著。湿垃圾量显著增加,说明有回收价值的东西将不再被湿垃圾污染,干垃圾焚烧成本降低。在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置环节,湿垃圾设备的日处理能力显著提高,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各大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基本实现了井然有序,绝大多数上海居民从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抵触,到如今习惯了每天必须要做的“麻烦事”,已经对垃圾分类“拎得清”。

  不过,想要让垃圾分类新风尚习惯成自然,只是“拎得清”还不够,还要“守得住”。事实上,从记者的走访调查中可以看出,在缺乏严格监督的地方,旧习难改问题犹在,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仍待提升,小区硬件设施不完善、部分办公楼宇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让垃圾分类制度平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依然任重道远。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将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以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并在此过程中推动社会文明,提升国民素养。因此,这注定是一个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过程。摆脱以往生活惯性,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垃圾分类制度持之以恒。在如今居民分类意愿逐渐增强的现实条件下,有必要根据各小区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从智能监管设备的投入,到垃圾分类设备的升级,“一小区一方案”的提法毫不夸张。

  而在加强执法、细化规矩之外,也应当更多从民生的角度考量,让制度更有“温度”。“定时定点”可在周末适当变更和延长投放时间,对那些独居或下楼扔垃圾有困难的老年人群体,也应当采取“托底”方案。认真听取、及时回应居民的需求和建议,有助于推动垃圾分类尽早形成全民共识。

  垃圾分类新风尚要成为新习惯,还需要加强社区的精细化治理,将功夫下在“小”和“实”处。指导手册写得再详细,不如动手一起干,在实践中持续巩固现有成果,将垃圾分类制度更好地融入日常。(程序)

责任编辑: 李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bjhrwmw@126.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645375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