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北京通州: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共建绿色文明新风尚
发表时间: 2021-08-04 来源:

  “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中的关键词。城市副中心是北京重要一翼,在低碳发展方面正围绕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减排降碳各项工作,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小到垃圾分类,大到重点工程项目,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几处城市副中心的绿色场景,感受生产、生活中的绿色风尚。

  绿色工地:这项工程“绿色秘密”真不少

  

工地用绿植代替路面硬化,减少建筑垃圾节约成本

  在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BIM+智慧工地的数据决策系统上,不同阶段用电总量、各区域用电总量、各区域月度用电总量等情况实时在线,项目水电等资源使用情况“尽在掌握”,节能增效大大提高。以“智慧”促“绿色”的理念,在该项目中无处不在。

  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于2019年11月在宋庄镇开工,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底基本建成。建成后,将填补城市副中心东北部区域没有优质医疗资源的空白,同时对心肺血管疾病急救能力进行有力补充。

  作为市政府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始终坚持“绿色二星”标准,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并应用于建筑本身。

  项目工地上绿植随处可见,高低错落的绿色不仅为满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工地增加生机,还是工地节能、节水的“好帮手”。“有些绿植原本就有,有的是我们后栽种的,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除了净化空气,还可以代替路面硬化,在工程结束后,减少破除地面产生的建筑垃圾,大大节约成本。”北京城建集团安贞医院项目部安全总监崔建波介绍工地上的“绿色秘密”。有的绿地下面还藏有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可再利用,用于地面喷洒降尘等。

  这样绿色节能的细节巧思,在该项目工地中还有不少。比如施工临时灯大部分是太阳能声控灯;8台监测仪器分布各处,实时把控环境质量;环场喷淋可智能启动,降伏扬尘;临时用房采用装配式建筑,节约成本还可再利用;使用空气源热泵满足临时用房制冷制热及生活用水需求,仅制热的耗电量就比传统热泵节约40%左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各方面都考虑到了“绿色”。

  除了将绿色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该项目的建筑本身也从设计之初就注入了“绿色基因”。土建方面,该项目设计了下沉庭院,可用自然采光代替玻璃幕墙,节约成本,提高自然能源使用率。而楼宇自控系统将覆盖整个项目,包括建筑能效监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医护对讲系统等18个子系统,将在医院投用后发挥“智慧节能”的作用。与此同时,机电方面,太阳能、空气源风冷模块相关技术、热回收系统等的应用,也会让医院由内而外散发出绿色“气质”。

  “‘绿建二星’‘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是我们从项目开工就启动的争创目标,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希望项目竣工时,可以成为城市副中心又一个绿色样板工程。”崔建波充满期待地说。

  绿色人物:绿色“达人”带动社区创享绿色生活

  

闲暇时间,杨雪(左)和社区工作者一起为月季园除草

  在梨园镇新城乐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雪是位小有名气的绿色生活“达人”,她不光自己践行绿色生活理念,节能节水节约资源,还带动居民一起共建绿色社区,让绿色生活从一个人扩展到一群人、全社区。

  “‘光盘’啊,咱们够吃就行,不要点太多。”每次到饭店就餐,杨雪总会说起这句口头禅,被她“唠叨”多了,亲朋好友都跟着她习惯了适量点餐。而在家吃饭,杨雪还会更“抠”一些,比如按人数计算饭菜量,买菜总按一顿的量购买,家中也常常推出“小份菜”,尽量不剩菜浪费。用洗手后的清水浇花、涮墩布,坚持绿色出行,随手关灯,旧物改造利用……吃穿住行方面,杨雪通过一件件细节小事把“绿色”践行到底。

  “一个人远远不够,更得带动大家伙儿。”作为社区“带头人”,杨雪格外重视绿色社区建设,从环境到行为习惯,她正逐渐带动居民都过上“绿色生活”。

  “原先这里堆的都是垃圾、废弃物,现在全种上了月季花,花开的时候别提多美了。”社区居民常艳芳骄傲地展示起小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这些小花池原来可是社区难看的“疮疤”,一片脏乱差。当时,社区里为数不多的空地被种上了大葱、西红柿、韭菜……成了一些居民的私家菜园。

  为了改善社区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杨雪想了各种招。但是种菜的居民也有理由,他们认为“蔬菜、水果也是绿色植物,不仅绿化环境,还能提供日常生活补给。”“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绿化还不够,空出来的地方还不如种植蔬菜。”居民们的“牢骚”杨雪很理解:大家都是希望社区环境可以得到绿化美化,谁不想住在花园里?

  于是,杨雪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依托居民议事厅召集片警、城管队员、社区居民等多方协商,梳理小区环境问题。经过多次沟通,大家的意见终于统一。“私家菜园”消失了,见缝插针的违建也拆除了,“清理出将近500平方米的面积,这对社区来说可是寸土寸金的绿化资源。”杨雪说。

  经过沟通,大家一致同意在“新生”绿地栽种月季花。“环境美了,大家都格外珍惜,别说是乱堆乱建,连小孩子想摘朵花,都有人主动制止。”杨雪说。

  除了社区环境重新“返绿”,楼道内的“牛皮癣”也不能放过。从去年开始,社区就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对楼道内张贴的各种小广告彻底清理。一次清理远远不够,杨雪广泛发动社区老党员、志愿者力量,加强日常巡视,一起维护来之不易的整洁环境。

  如今,新城乐居社区每月组织垃圾分类讲座,定期组织破旧自行车回收兑换……居民、物业、居委会,每个社区成员都积极参与到绿色环境建设中。“现在的社区环境一天一个样,大家的绿色生活习惯也随环境不断提升更上一层楼。”杨雪骄傲地说。

  绿色回收:电子废弃物变身记

  

华新绿源环保教育展厅展示了拆解流程及成品,让参观者可以了解整个资源再生过程

  前不久,《通州区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行动计划》出台。各项任务中,加强废弃物处置是一项重点,明确要求引导和督促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等,正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所指的“废弃物”的一种,这些看似淘汰无用的“废弃物”,经过环保拆解处理后,会变身为大量再生资源。

  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的华新绿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北京市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国家示范项目承建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还是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其主要生产内容为拆解处理电子废物,可拆解出铁、铜、铝、塑料、玻璃等可再生资源,可以说是一家能“变废为宝”的“再生中心”。

  在八千平方米的操作车间里,几十位员工身着工服、佩戴口罩,在废电视机、电脑、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专业流水线前紧张作业。人工、机械拆解和自动化处理结合,通过上料—拆解—破碎—分选等步骤,将产出的各类物料分装到相应吨袋或容器,统一过磅打码后按类别收储到成品库。

  让我们以一台完整的废旧冰箱拆解为例,看看究竟是如何“变废为宝”的吧。

  废旧冰箱首先进行预拆解,工人把冰箱里的塑料、玻璃、胶条等部件拆下来分类收集。接着是自动上料到流水线,工人采用专业抽氟机把压缩机内的氟利昂自动抽取并储存在一个大大的钢瓶中。大家知道,氟利昂逸散会破坏大气臭氧层,钢瓶内的氟利昂需要交给有资质企业进行无害化再生或处理。然后,工人将拆解下的废压缩机打孔沥油,废油将交给有资质企业处理。一会儿工夫,这台冰箱就剩下空空的箱体了。

  接下来,这个空箱体通过流水线被送入密闭负压的全自动破碎分选系统里。从监控屏幕可以看到,箱体经两级破碎后变成碎片,再经过磁选、风选、涡电流分选等工序,分离出铁、铜、铝、塑料和保温材料等五类产物,自动下料并分装到吨袋,废冰箱由此完成了再生循环的旅程。

  在成品库,记者看到了废冰箱产出的铜米,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铜米纯度很高,下游企业可以进一步冶炼,变废为宝的同时,更能有效节省资源。”据了解,这些经过处理后产生的资源物,一部分被送到下游企业作为原料,另一部分被其他生产企业深加工,做成各类金属、塑料等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企事业单位外,华新绿源同时也通过多种渠道回收社区居民报废的电子废物,实现资源的环保再生。

  绿色社区:垃圾没分类?居民主动开家庭会议“追责”

  

李金利(右)带领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垃圾分类是我们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社区的基本条件之一。”中仓街道四员厅社区副主任白永玲介绍,中仓街道四员厅社区共有14个小区,自从去年“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养成,同心嘉园小区还创新自有监督模式,使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8%。“该小区2000年建成,虽然不是社区里最老的小区,但年头也不短了。”说起居民如何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投放意识,要提到一位关键人物——物业经理李金利。

  李金利担任小区物业经理多年,居民基本上没有不认识他的。“刚开始垃圾分类,有的居民不会分,有的居民一时习惯改不过来,什么情况都有,的确挺难的。”李金利很快发现,光靠志愿者每天桶前值守,还难以让居民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平时爱看报、爱上网的他,不断学习各处的垃圾分类“妙招”,结合自己小区实际,李金利创新了一套“培养+监督”的“同心嘉园模式”。

  物业出资2000多元,在垃圾桶站安装摄像头,配上太阳能灯,加上提示语音。同心嘉园垃圾桶站成了“智能+人工”双结合站点。摄像头记录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是否正确。提示语音则在每一位居民前来投放时自动播放“感谢您参与垃圾分类,请按照种类投放”等内容,提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人工”环节,则主要由李金利完成。发现谁垃圾投放不合格,他会用微信私信、上门沟通等形式,与居民面对面“聊聊垃圾分类这些事”。在他苦口婆心的引导下,居民投放垃圾越来越自觉。前段时间,一户居民的孩子留学归来,由于不熟悉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把家里按类别分好的垃圾,直接都扔进了“其他”垃圾桶。李金利发现后,微信联系了孩子妈妈说明情况。第二天,孩子直接找到他道歉。

  随着垃圾分类意识的逐渐加强,李金利明显感到居民态度的转变。前几天,他发现一户老街坊家一反常态地未按规定投放垃圾。他联系对方说明情况后,家里老人二话没说,当天晚上就召开了家庭会议。“咱们小区为了垃圾分类没少费心思,这也是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咱们自己分个类,没有多麻烦,主要是给下一步处理垃圾提供了便利,咱可不能干拖后腿的事。”家人意识到行为不妥,很快找李金利解释:因为早上上班赶车,没来得及分类投放。“我接到电话挺感动的,没想到居民这么支持我们。”李金利说,绿色、环保、低碳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从家庭、从小事做起,小区居民们的支持是小区越变越好的最大动力。

  四员厅社区位于繁华地段,商铺林立,常住居民超过3000户,常住人口近万人。2020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其14个小区均设置垃圾分类站点,大力度、高频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同时开展垃圾积分兑换活动,社区环境极大改善,垃圾暴露、乱堆乱放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社区环境污染情况大幅减少。

  除了垃圾分类,近年来该社区还持续通过招募“小巷管家”、妇联巾帼志愿者等形式,组织居民参与各种环境整治活动,引导更多居民成为环保理念践行者,共同创建“绿色社区”,吸引广大居民不断参与节能减排。

责任编辑: 陆杨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新华网工作组
E-Mail:tzhwmb@126.com 电话:86-010-69552548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