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科技元素贯穿始终
发表时间: 2021-10-21 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除了云集而来的业内大咖、数十场专业活动,科技元素也贯穿始终,为论坛带来科技亮色。

  

光伏伞可同时为4部电子设备充电

  绿色建筑里办绿色论坛

  论坛首次选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的活力汇举办。这里曾是东亚铝业的老厂房,本着现状保留、结构加固、内容重构的原则,如今变身为绿心组团一处全新的休闲运动活力空间。“这里集中体现了城市副中心绿色环保发展理念,通过植被绿化等景观布局,将公园生态系统延伸到运动馆。整个场馆是绿色二星级建筑,在这里举办绿色论坛,可以说特别有意义。”北投生态环境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魏国说。

  站在宽敞明亮的会场向上看,天花板的灯带上只开了很少一部分灯,却能满足整个论坛的照明,这是为什么?原来,玄机在于屋顶的16道采光玻璃窗。“这样的设计能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线,节约能源。”魏国接着介绍,我们现在能感觉到会场的温度非常舒适,得益于地源热泵系统,整个绿心活力汇的供热供冷都是通过地源热泵,实现了清洁能源利用。不仅如此,屋顶还铺设了一部分光伏发电装置,可以自主发电。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有望安装环控“智慧大脑”

  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成果展上,由中铁建设集团技术中心和中铁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环境控制“智慧大脑”首次亮相。该系统在机场、高铁、地铁、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类的客流高峰期可有效降低62%的室内温度波动,节约17%的综合能耗,在空调系统全寿命周期内减少系统运行7%的碳排放量。未来计划应用于亚洲最大TOD综合体——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人来开启、人走关闭,人少减量、人多增量,节能、舒适还防疫……涵盖这些功能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一旦部署,公共场所的环境运维将变得简单轻松。据介绍,中铁建设集团自主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室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是专门针对智慧交通建筑,尤其是高铁客站和机场需求开发的绿色智能系统。中铁建设集团技术中心王宽博士向记者介绍,这套系统由摄像头、传感器、边缘计算控制器以及空调末端几部分组成,犹如一颗“智慧大脑”,利用摄像头动态识别建筑内人员数量和分布,并基于人员变化实时计算空调负荷,通过一系列算法控制体感温度,从而实现空调系统按需供给、节能运行,并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空气品质。

  王宽告诉记者,该系统在客流高峰期可有效降低62%的室内温度波动,节约17%的综合能耗,在空调系统全寿命周期内减少7%碳排放,减少系统调节的人力消耗75%以上,大幅提升室内环境控制的智慧程度。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朝阳站和苹果园交通枢纽J地块等项目应用,未来计划应用于亚洲最大TOD综合体——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这一技术在智慧办公建筑、智慧场馆、校园和医院等领域都具有广阔前景。

  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用上光伏伞

  走进城市副中心绿色成果展展示区,一座2.6米高的酒红色遮阳伞矗立其中,外观时尚洋气,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可不是普通的遮阳伞,除了具备遮阳、避雨的功能,还能给手机以及小电器充电,俨然“行走的共享充电宝”,目前已经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投入使用。

  “我们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让遮阳伞成为了发电桩。”北京普罗智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何树人向记者介绍,这座名为“光伏伞”的多功能伞拥有离网供电、超大储能、夜间照明、终端充电等优势,每一处都有不同功能,随时随刻点亮科技生活。“伞面储能,伞柄可以给手机、小电器充电,伞撑可以照明。”

  只见细长的黑色伞柄中间装置着操控器,上面设有控制照明的圆形开关按钮,和控制遮阳伞开合的摇臂,4个USB接口则可同时为4部电子设备充电。每根伞撑都是一根照明灯带,用于夜间发光,伞的外立面则装有可以发电的太阳能芯片。“这座光伏伞的储能为138瓦时,可以为功率5w的手机联续充电超过20小时。”何树人说。

  这座光伏伞拥有强大内芯,采用太阳能清洁电力,零排放、零污染。且拥有全球最高量产转换效率,光能稳定性强,薄膜技术功率稳定,弱光环境下仍可保持发电。“这是因为光伏伞的表面铺设了高效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何树人介绍,这座全球首款基于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多功能伞,无论日照还是阴天,都具有发电功能。伞面铺设的太阳能芯片采用CIGS薄膜柔性基,这种太阳能电池材料质量仅2kg/㎡,厚度仅2.2毫米,360度弯曲,非常轻薄,可直接粘贴于轻钢屋顶、公交站台、车船顶面、建筑曲面等场景。在太阳辐照度较低的情况下,发电量也明显高于传统光伏组件,对阴影遮挡具有显著的抗热斑效果,在免维护状态下能够避免组件故障。

  目前,城市绿心公园东区文化中心、西区游客中心以及东西区的两个驿站应用了约1800平方米的CIGS薄膜柔性基,与铺设面积1400平方米的薄膜玻璃基两种组件每年为城市绿心公园提供约46万度的清洁电力。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力量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光伏应用全覆盖,规模化推进地热利用,大幅提升绿电应用比重。让光伏贴近生活,让城市副中心充满绿意。

  专家观点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要以城市为主体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表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要以城市为主体。城市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在碳汇方面,不同树种、树龄、树林功能、生长环境等产生的固碳效果不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一些碳负面清单,比如老树和大树的移植、异地种树和远距离运送、非专业植树,或在年降雨量少于500毫米的地方种树后需要灌溉等,都是高碳行为,得不偿失。“植物固碳效果和用水量都需要研究。”他说,如果所种植的是果树或者坚果树种,对综合减碳效果明显,要发挥种植的综合效应。

  在建筑方面,他认为,公共建筑和北方集中供热值得关注,这两方面应该将碳排放降低,比如集中供热可以采取热计量的方式。绿色建筑要具备气候适应性,光照时间长地区的建筑还可以做成正能建筑,使其获得的能源比消耗的能源多。

  推动绿色建造产业化构建绿色生态链

  中建科技集团副总经理、住建部科技委绿色建造专委会秘书长李丛笑认为,城市副中心开展绿色建造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整体策划。他说,绿色建造的结果不只是绿色建筑,还包括绿色社区、绿色园区以及绿色城市等,这是绿色过程与绿色结果的关系,有好的绿色建造才能产生好的绿色结果。

  李丛笑说,要积极实施“绿色设计”,而不仅仅是“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是保证最终结果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造过程考虑不是重点。而绿色设计是统筹与集成,是建造全过程的绿色低碳设计,在过程中统筹构配件生产、现场施工,达到全过程的低碳与高效。

  李丛笑认为,加强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与绿色建筑同等重要。因为单个建筑的碳平衡代价较大,而从社区的尺度便于能源等系统的更好统筹,取得社区总体碳平衡,经济性可行性更高。借鉴国际经验,要考虑通过阶段性来解决碳排放目标实施的经济性,例如,预留必要的安装接口,待光伏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时再进行安装,取得更好的经济性。

  李丛笑建议,推动绿色建造产业化,构建副中心绿色生态链。把各环节的上下游绿色企业、绿色产品聚合起来,针对副中心的需求,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建城市,形成副中心的绿色发展生态圈。

  绿色金融助力基建领域“碳中和”

  绿色金融重要发展方向是什么?金融机构可从哪些方面支持绿色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北京银行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戴炜在主旨演讲中说,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推动实现基建领域“碳中和”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

  戴炜提出,金融机构可从三个角度支持绿色交通发展。首先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共享交通工具等生产制造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如提供利率优惠和绿色审批通道,推出新能源车企专属服务方案。其次是对绿色交通领域消费端提供便捷化金融服务,还需支持城市路网建设和路况改善,如优先支持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公路建设项目。

  推动植树造林等“自然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碳汇储备。戴炜建议,金融机构可持续加强与林业主管部门、重点林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研发落地。加大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交通车辆污染治理、建设用地污染治理等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差异化利率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为低污染、零污染项目匹配低成本资金支持,助力城市污染防治水平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 陆杨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新华网工作组
E-Mail:tzhwmb@126.com 电话:86-010-69552548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