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北京西城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北京站>西城文明>西城文明>自信的文化育文明

自信的文化育文明|四季西城精神明亮,立冬过后蓬勃新生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 时间:2023-11-09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西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今日上线“自信的文化育文明·四季西城”专题,以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紧密结合文明健康、公民道德建设等内容,赋予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讲好西城区精神文明故事。

 

立冬:积蓄力量,蓬勃新生

 

“倏忽秋已尽,今朝恰立冬。”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为始,“冬”为终。此时,朔风渐起,草木零落,气候由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过渡。立冬时节的主要习俗有吃饺子、酿黄酒等。

立冬过后,自然生气开始闭蓄,进入修养收藏状态。万物虽然暂时蛰伏,却潜藏着无尽希望,唯有默默储蓄能量,才能在冰雪里,酝酿新的梦想。立冬,既传递着天寒地冻、万物收藏的物候变化,也传递着蓄能积势、孕育未来的美好希冀。

二十多年来,她在精神卫生领域持续辛勤耕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用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带给患者以温暖、明媚;立志“让心理卫生的阳光洒向全社会”,将精神卫生疾病领域的事情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创新提出“生态精神康复服务体系”,推动西城区精神心理工作达到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她就是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肖存利。

 

一、循心而往

夯实基础,治病救人

冬日时光缓缓开启,自然逐渐收敛锋芒,万物开始积蓄力量。

“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它就是我的生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是肖存利始终如一的理想追求。为此,她不断提升和充实自我,在热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每天早上6点半到7点,是肖存利固定的学习时间。她要求自己每天读50页书,每年完成50本书目的阅读。通过广泛研读专业书籍,聆听各种学术讲座,拓展自己的全科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肖存利看来,“思考建立在‘干’的基础上。”作为医院院长,即使工作繁多,她仍坚持出门诊、查病房,在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从病人显露出症状的这片‘叶子’,医生要去探索背后的这根树木。”从业二十余年以来,肖存利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她会反复研究、对比、分析病例。她认为,不能“尽信”权威,也不能“迷信”专家,而应通过严谨、细致的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肖存利谈到,曾有一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二十年之久的患者。在研看其病例时,她发现这位患者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精神分裂的状态,但最终是情感障碍。于是,她提出质疑,对患者进行重新检查,确定其为情感障碍,患者也得到了有效治疗。

主持区级项目2项,参与国际项目2项、国家级项目3项、市级重大项目5项。出版专著5部,参编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教材2部,发表论文10余篇。数十年如一日,肖存利以“工匠精神”在精神卫生疾病领域刻苦钻研,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让患者放心”,帮助患者找到病因,把病治好。

 

二、逐光而行

驱散寒意,点亮心灯

立冬过后,昼变短,夜变长,自然萧条,光照减弱,在寒意里相拥,在萧索中关怀,才能够延续生命的光亮。

“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让心理卫生的阳光洒向全社会。”肖存利的这个愿景,在学习与历练、探索与实践中,愈发坚定。

精神卫生疾病患者往往具有敏感、不自信、安全感低等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肖存利有着自己的一套沟通技巧。她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顺着病人的思路推进,逐步建立联系,取得患者信任,慢慢拿到打开其内心大门的钥匙。即先走进他们的世界,再将他们带回日常的世界。

精神卫生疾病治疗和康复费用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肖存利见过太多因病致贫的家庭。因此,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减少开支,减免药费、治疗费,为患者申请政府救助等,让他们能坚持治疗。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肖存利尽己所能当好“浇灌者。”连续三年,她在西城区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聚焦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唤起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广泛关注,为青少年成长发展营造和谐氛围。“通过这一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未成人人心理健康,这个活动是有意义的。未来,我们也会好好做下去。”肖存利欣慰地说道。

在工作中,肖存利为精神卫生疾病患者点亮心灯,并努力将这束光播撒到更远的地方去。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跟随北京医疗队赴四川省什邡市进行医疗救助。3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深入灾区、走进群众,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救助。

此外,业余时间,肖存利也会积极参与各类精神卫生爱心志愿活动,努力将生命的阳光通过各种缝隙渗透和传递给他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专业知识回馈社会。”这是她的理想,亦是她的情怀。

 

三、向新而立

开拓创新,造福患者

今日立冬,自然迎来了新一轮枯荣。寒冷不是希望的终结,而是孕育新生的开始。

深耕精神卫生疾病领域多年,肖存利有着诸多开创性举措。她把管理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率先提出“生态精神康复服务体系”,实现了心理卫生领域的文化创新,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依托,秉持多部门同参与的服务理念,推动西城区精神心理工作达到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在精神疾病康复工作中,肖存利系统引入积极心理学技术、主动式社区干预技术、表达性艺术治疗等技术,全面推进患者康复治疗。在国内首次完成精神障碍患者自编自导的心理舞台剧《我们》,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525”艺术团等。经过不懈探索,社区康复者达到了从“你要参与”向“我要参与”的巨大转变。

肖存利回忆道:“有一次,我在路边走着,听见两个病友之间聊天,其中一人对另外一人说,‘你得吃药。你要不吃药,下次犯病了活动还怎么参加呀。’”这让她倍感欣慰,通过这些举措,患者不仅走出了家门,更走出了心门。

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肖存利重视融媒体技术的运用,开展社区居民健康促进行动、特殊群体老人心理服务项目等,推进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连续两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供老年心理科普系列服务“夕阳红茶馆”节目40余场,拍摄多部心理科普微视频,平均每年主办心理讲座30余场,作为讲师授课10余次,撰写科普书籍5本,有效提升了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在精神疾病防控工作中,肖存利发挥医院优势特长,组建精神疾病防控队伍(精防队伍),创新开展工作,负责对整个西城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监护、防控。在重大国内政治事件和重大节假日保障期间,如北京奥运会、九三大阅兵、全国两会,圆满完成西城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卫生维稳”的重任。

肖存利坚持“让心理卫生的阳光洒向全社会”,秉承开拓创新、矢志超越的理念,在工作中勇担当、尽职责,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国家、为首都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