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万名赛会志愿者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发表时间: 2019-05-10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近4万名赛会志愿者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访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志愿者成为赛场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东方IC供图

  志愿者是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重要保障力量。为全面规划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北京冬奥组委会同相关单位,联合制定了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将于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之际面向全球正式发布。发布前,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接受了记者采访,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倒计时1000天这个时点发布志愿服务行动计划?

  闫成: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是冬奥会筹办工作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此之前,我们在规划制定顶层设计,而从这个时点开始,很多工作就要逐渐转向落地实操。社会各界对志愿者工作非常关心,但它遵循筹办工作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选择在倒计时1000天的时候,推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希望它进一步推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走向社会,走进老百姓,并唤起大家对冬奥会进一步的了解和关注,因为志愿服务是大家触手可及的一项工作和一个项目。同时,我们选择这一天来发布行动计划,就是宣告我们志愿者工作也随着筹办工作的不断深化,在一个更广范围内正式向社会推出了。

  记者:这次冬奥志愿者团队将会达到怎样的规模?相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冬奥会志愿者队伍会有哪些变化?赛会志愿者的能力素质要求有哪些?冬奥组委在志愿者招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闫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实际上是由一个系列化队伍组成的,主要分为:前期志愿者、测试赛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遗产转化五个项目。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的,也是串联在一起的。比如,参加了前期志愿者项目和测试赛志愿者项目的人,就要尽可能作为“火种”保留下来,保留到赛会志愿者队伍里面。

  2008年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大约是8万人,冬奥会志愿者团队的规模与其相比,应该说是大幅减少了,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冬奥会比夏奥会的规模小,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数量都减少了很多。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年来国际奥委会倡导节俭办奥,要尽可能地控制规模,这也是我们践行的“四个办奥”理念所要求的。所以,从目前阶段的人员计划来看,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在2.7万人左右,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在1.2万人左右,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基本上是要从冬奥会中保留下来。规模缩减不是说志愿者不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而是这支队伍更加专业、更加精干,服务也更加精准了。

  那么这些赛会志愿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首先,要热爱志愿服务,有热情和愿望。另外,就是要有服务技能。志愿服务工作人人伸手可做,但是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有些岗位是要求有相当的专业水准的。举个例子,奥运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那么你就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一些专业岗位上的志愿者,不但要有这方面的要求,还要对冰雪运动规则比较熟悉,并熟练掌握冰雪运动技能。除了这些,还要求志愿者有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一届冬奥会要在开幕前两年,启动赛会志愿者的全球招募工作。因此,北京冬奥组委计划在2019年年底正式启动赛会志愿者的全球招募。届时,我们将发布招募条件、报名程序、规则和遴选标准,大家可以通过到时发布的官方渠道进行报名。

  记者:未来,全球招募启动后,对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申请人报名的途径及培训计划有什么不同?

  闫成:赛会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包括6类:高校学生志愿者、年满18周岁的中学生志愿者、全国各省(区)市志愿者、港澳台志愿者、海外华侨华人志愿者和国际志愿者。

  海外华侨华人志愿者、国际志愿者与其他类别的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报名手续基本是一致的,但他们的信息采集会比国内志愿者更国际化。

  说到培训,海外华侨华人志愿者和国际志愿者前期可以通过网络参加冬奥组委组织的通用培训、基本专业培训,达到规定的学时数。大约在赛前7至10天,这些志愿者就要到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上岗报到,并接受场馆和岗位培训。经过系统培训,让他们有个相对充分的准备,再投入到赛会运行保障工作中去。这些方面跟我们国内的志愿者是基本一致的。

  记者: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打造了“鸟巢一代”,北京冬奥组委将用哪些方式唤醒这一部分人,再次服务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闫成:说到这个,确实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因为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就在鸟巢工作。在奥运会之前,我就参与了高校志愿者的选拔和教育培训,应该说,跟志愿者近距离接触,深受他们的感染,对“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句话有着切身的体会。后来,有人评价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我觉得这是比较恰当的,实际上通过2008年奥运会,我国志愿服务的水平和档次有了很大的提升,孕育和诞生了“鸟巢一代”。2022年冬奥会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能在短短十几年中,参与两次奥运会的筹办,作为一名“双奥人”,我觉得,我们是生逢盛世。所以,我认为2022年冬奥会应该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一个新的地平线,它一定会把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和更高的层次。

  志愿服务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公益事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一种外在体现,并能从中获得内心的享受和满足。奥运会和志愿服务是永远不可分离的,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志愿者群体会受到隆重的礼遇。所以,我想,2022年是一次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给了我们这一代人进一步参与奥运、享受奥运的机会。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来。

  记者:您认为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将会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您对此有什么期望?

  闫成:首先,志愿者是宝贵的人才遗产。去年12月5日,也就是“国际志愿者日”这一天,我们举办了一次志愿者“回家”活动,就是邀请参加过2008年奥运会以及之后每届夏奥会、冬奥会的中国志愿者代表,来到冬奥组委做客。这实际上就是想表明北京冬奥组委对志愿者们的一种态度,我们对他们曾经的付出是永远铭记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进一步相互鼓励和彼此感染,并通过他们的故事感召更多的人。这些志愿者也是我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的一个基础储备力量。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300多人。这些人中,有人已经参加了3届以上的奥运会志愿服务,这就是一个宝贵的遗产。

  面向2022年冬奥会,我们看到,虽然我们有冰雪运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这一劣势,但我们也有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人才遗产这个最大优势,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所以让我们增强了信心。另外,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力很强。通过举办一届冬奥会,一定会持续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通过志愿者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志愿服务,感召和带动更多的人,使我们社会和谐的局面更加进一步扩大。此外,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成果会更加丰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我觉得,这些方面都会留下丰富的遗产。

  在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的时候,我们将正式启动“迎冬奥”志愿服务活动的十大示范项目。开展这些服务,实际上是为了号召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冬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办奥的渠道。

  最后,我想说,我们希望通过冬奥会这样一个平台和奥林匹克大家庭这样一个群体,以志愿服务为纽带,让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去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播撒友谊与进步的“种子”。(北京日报记者 吴东)

责任编辑: 秦雪娇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