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发表时间: 2019-10-17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10月11日上午,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交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汇聚力量。2019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本报特刊登研讨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光明日报)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展现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脱贫攻坚的统领,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明确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明确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标志着我国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具有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具有国际意义。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阐述了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长期探索的结晶,是中国扶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核心内容是,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健康、社保兜底“五个一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精准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也成为指导当前许多工作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保证了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在脱贫攻坚初期,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在脱贫攻坚中期,明确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在脱贫攻坚后期,反复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的努力,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在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作者:刘永富,系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地论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是武装全党、统一认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希望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针对性,是指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精准是要义,资金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从严从实是要领,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以宽广胸怀、全球视野和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脱贫攻坚与人类消除贫困的共同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全球性、世界性意义,为国际社会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作者:陈理,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既着眼中国又胸怀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重要论述,源于人民、源于马克思主义、源于党的理论、源于中国扶贫伟大实践,既有理论传承又有发展创新,既着眼中国又胸怀世界,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理论和实践、当前和长远、中国和世界各个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制度层面消除贫困的思想,深化了从发展生产力的层面消除贫困的思想,深化了通过人的发展来消除贫困的思想。

  从实践成效看,这些重要论述指导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从中国发展层面看,有利于克服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完成。从世界发展层面看,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中国贡献,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中国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燕连福,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以贫困治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

  通过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在脱贫攻坚中,党的干部队伍得到锤炼,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空前强化;扶贫干部在求实求真的奋进中实现党肩负的政治使命,良好的党群、干群、政社关系进一步提升。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在创新扶贫资源整合方式的同时,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以贫困治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打开了新的路径。面向未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提供组织基础、人才基础、治理基础和发展基础。(作者:孙兆霞,系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指导基层脱贫实践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民生所需、民心所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攻坚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基层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攻坚脱贫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指导我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走弯路、提高效益的精辟思想。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严格落实“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这一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帮扶,坚持超常举措、加大扶持力度,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全县达到整县脱贫摘帽标准。

  我们必须从党的政治建设高度审视脱贫攻坚,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同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攻克重点、补齐短板,达到“村村有产业、屯屯通好路、户户住楼房、人人奔小康”的目标。(作者:黄贤昌,系广西东兰县委书记)

  增强责任担当 构建大扶贫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要求脱贫攻坚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路径,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增强各扶贫主体的责任担当、构建大扶贫格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条重要原则。

  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践证明,下大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建好党支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锻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能够更好发挥党员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项目落实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动员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力量在发展生产、提质教育、社会服务、公益扶助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帮助贫困地区根植发展基因、构筑产业支撑、激活前进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等方面更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这是对政府扶贫职能的巨大补充,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内生动力是根本。实践证明,扶贫与治病一样,“造血”才是治本之策。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把贫困群众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激发造血“干细胞”的活性,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才能有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作者:张碧涌,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凝聚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治理贫困问题长期实践的理论提炼和思想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展现了中国扶贫由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也预示着中国贫困治理从贫困救济走向普遍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进而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保障个人能力开发和个人权利实现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这对于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机制,促进“输血”与“造血”并行,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燕继荣,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把“真、实、准”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瞄准的是真问题,要求的是实办法,拿出的是准方案,“真、实、准”,三位一体,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

  真,就是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扶贫要收到真正的脱贫效果,而不是走马观花,搞“盆景工程”,搞数字脱贫。要以“绣花”的功夫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坚决反对扶贫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

  实,就是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空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其中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这三件事恰恰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准,就是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精准施策。扶贫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要切切实实地调查研究,实实在在地摸准情况,扎扎实实地找出“病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准确施策,收到实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谁的贫、谁去扶贫、用什么扶贫、如何去扶贫,都必须精准。要做到“六个精准”,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作者:郑风田,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推动贫困治理专业化精细化

  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的高度,阐述了构建大扶贫格局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对如何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出了新要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必须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的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构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提升扶贫效益。

  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大扶贫格局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了贫困治理理论。在理论创新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实践呈现出扶贫主体逐渐增多、扶贫模式不断创新、扶贫观念日益增强等特征,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呈现出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向多元主体参与扶贫转变,从“政府包揽”到“多元共治”转变,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贫困治理精准化、专业化、精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充分表现。(作者:向德平,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协同打好打赢两大攻坚战

  只有协同推进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才能同时补齐贫困和生态环境短板,全面小康才能得到人民认可、才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协同打好打赢两大攻坚战,才能避免农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才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贫困地区群众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也有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协同推进两大攻坚战是实现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机遇,是贫困地区在中国整体发展进程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协同推进两大攻坚战的成功之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人类社会发展同时解决贫困与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河北塞罕坝林场、浙江“千万工程”分别荣获联合国“2017年地球卫士奖”“2018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这就是两者兼顾的最好佐证。全国先后评选出浙江省安吉县、云南哈尼梯田等两批共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全世界携手消除贫困”“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丽家园”贡献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我们要积极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良策,用两大攻坚战的成效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作者:张媌姮,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师)

责任编辑: 郭奇凡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