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世的“传家宝”
发表时间: 2019-09-09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长城是世界奇迹,中华瑰宝。在遥远的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创造了人类奇迹。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城属于军事工程,可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尽量避免与之发生战争,因此,长城是和平的屏障,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象征。

  《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率兵攻打楚国,军队应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应敌,到了昭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这仗(未必能赢),(因为)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长城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鉴于这则历史故事的时间,目前史学界把“楚方城”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长城从它一出现就是为了避免战争而修建的。

  楚方城如此,秦始皇时期的第一道万里长城亦是如此。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不时发生矛盾和战争,在秦始皇时期主要的民族矛盾仍然是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的收成并不断向前发展。但当时的匈奴、东胡还处在奴隶制的早期阶段,他们的奴隶主贵族除了残酷剥削压迫本民族的奴隶之外,还经常南下掠夺财产、牲畜并掳掠人民,给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对匈奴的战争和后来修筑的长城实际是保卫了进步的生产关系,对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纵观中国长城的历史,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发挥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发展;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长城,从此意义讲,长城是中国各民族聪明智慧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象征。

  长城见证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目睹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8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行西逃经过八达岭长城,慈禧太后站在望京石上遥望北京,发出无奈的叹息!当年由于政府的腐败,国力虚弱,清王朝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割地赔款作为撤兵的条件。

  1937年,中华大地再一次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奋起反抗,长城抗战书写了抗战史上壮丽的诗篇。特别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来这首激荡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长城也被写进了国歌了,每当国歌响起时,长城都会随着旋律在人们的心里激荡。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

  1961年长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全部建筑受国家和人民保护。20世纪80年代,为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由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联合举办“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后由邓小平和习仲勋同志分别给予题词,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那次声势浩大的赞助活动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心、炽热的报国情。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位残废工人在信中写道:“我是因公负伤,导致截瘫。20年来,我的躯体虽然躺在床上,可我的脉搏却时刻和着祖国前进的步伐在跳动,当我看到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后,心情万分激动,我愿拿出一个月的工资,献给‘修我长城’的事业,让万里长城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个失足青工在来信中说:“我一年前还是个云贵高原上的地质工人,由于自己放松了思想改造,误入歧途。通过党和政府教育,我决心亡羊补牢,浪子回头。今为‘修我长城’遥寄一点点钱,聊表一点心意。”一封济南市少先队员的信感人至深:“当我们听到邓爷爷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的消息时,我们正在学习课文《长城》。课后,同学们把平常节省下的一点点零花钱凑集起来,共8元,我们把这点钱捐献给‘修我长城’的活动,这点钱即使能买一块砖也算我们为修长城尽了一点力。”北京第一针织厂的退休老工人刘开鑫临终时把3410元存款交给所在工会,叫工会捐给修复长城工程。

  1984年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赞助活动,使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阶段。国家对多处重点地段的长城进行维修,不仅有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等处长城,天津的黄崖关长城、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金山岭、马兰关长城,辽宁的九门口、虎山长城,山西的雁门关,陕西的镇北台,甘肃的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或扩大维修范围、或新修开放、或加强保护措施等,重现古长城雄关风貌。

  “不到长城非好汉”,时至今日,许多人都向往长城,切身体验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从中得到启发、领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长城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基地。

  …

  每当我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峰的时候,眼前高大绵长的长城,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那长城的敌楼,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每每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总会油然而升。

  当代作家贾宝泉老师游览了八达岭长城后,写了一篇《长城秋雨夕》,他在文章中写道“在似烟、似雾、似珠帘的秋雨中,我仿佛看到了长城建造者们挺立的身影,是他们用血泪、汉水乃至生命铸造了中华民族不朽的图腾,是他们用肩膀扛起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与千年的文明。”

  “万里长城永不倒”,我们的长城故事也会一代代的讲下去,特别是把长城积淀、熔铸成的“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追求和平)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鼓励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中国长城博物馆 黄丽敬)

责任编辑: 郭奇凡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