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年末盘点:你想过什么类型的节日?
发表时间: 2016-12-30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特定的节日,这些节日在一个民族的血脉中起着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当全球化浪潮开始席卷而来的时候,洋节也会随之而来,当然,不仅只是发生在中国。节日包括了传统文化历代延续形成的民俗节日外,还包括了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先后制定的各种节日。今天我们要聊聊这些节日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首先,我们看看近些年来,中国人的节和“洋节”之间有哪些异同呢?中华民族传统上的必过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由政策主导的重要节日有五一、国庆、元旦。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节日主要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三个受众人追捧。从性质上来看,中国传统节日,尽管背后是浓浓的亲情,但一个“吃”字便概括了所有此类节日的共同特点;政策主导的节日,似乎从来都有“晚会”有关;而西方的几个主要节日,则代表着“玩”。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传统吃,政策演,外来玩”。

  对于民众来说,休假就应该是“吃喝玩乐”,把工作周期中紧绷的神经放松。所以,前文中概括的三种类型的假日,就很贴切地吻合了“吃喝玩乐”这个休假的“基本原则”。

  我们再来看传统节日。浓情袅袅,是这类节日不可避免的标签。从古代传承到今天,支撑这些节日的,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中的“团圆”概念,演化为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似乎也无法回避传统节日中鲜明的“吃”文化。古人早就指出:民以食为天。传统节日把此句经典落实到了最实际。在古代,不是每户人家都能过上像今天这样比较富足的生活,穷困潦倒之家遍地都是,因而,在每年的几个特定时刻,邀约一众亲朋好友,聚焦一堂,“打打牙祭”。这便是由“吃”而催生的“浓情传统”,进而发展至今,我们反过来以“浓情”为“吃”塑造一个高大的形象。

  政策主导的节日,当然并不仅有五一、国庆、元旦这些。为了便于整个社会的公共参与性,我们只提公众参与度最广泛的节日。这些节日,自建国以来,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习惯的一种节日,你要是把它抽离了,整个国家都会感觉到不自在。这些节日,在政府层面,主要是“演”,在21世纪前,由于整个国家的娱乐休闲产业几乎接近为零,人们基本是就是参与到各类演出中去,后来,坐在家里,观看各类演出。好在近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的开放,经济的提升,人们不在坐在家里。于是,这几个节日,变从“演”变成了“游”,游山玩水,纵情自然。这种状态,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体现。加上政策后来的推波助澜,建立“黄金周”,更是让“假日游”文化深入国民之心。

  西方的洋节,既然是外来的,自然就有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洋节,在中国人的狂热参与下,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玩”节。情人节多少还带有一点浪漫的气息,或者某种程度上还催生了“七夕”的关注度提高。但屡见报端的,总是一些奇葩的求爱故事,正如网络语言说的那样:城会玩。愚人节,这是一个可以放肆一下内心各种暗黑物质的节日,倒也符合中国人的一种个性心理,虽然不是可能放假,但人们在工作之余总算可以有一个“正当”理由来打破那种严肃了。最值得说的就是圣诞节,圣诞节本身就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节日,能在中国影响也日渐深远,说明它渗透力不是一般般。平安夜的狂欢,已成了商家营销的利器,众多消费者也乐于在这个时候被商家宰割。想一想,在中国,也就两个夜晚可以算得上是众人参与了:除夕夜和平安夜!而前者带有仪式感,又让人不可能放纵;后者秉持的宣泄理念,完全占据了公众的心。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而每个节日也都能为公众带来一些盼望,人们活在当下,无论节日是洋是土,并不需要去约束自己的心性,完全应该放开,尽情享受节日给我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放松。(水绝尘)

责任编辑: 刘晓洋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