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清明节,不妨过一种情怀
发表时间: 2017-03-28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随着各方机构相继发出清明节假安排通知,埋头于工作的人们才猛然想起又到了一年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一向很讲究。先人逝去,骨灰入土为安,该处便成了家族后世寻根祭祖的一个部分。无论当年那离乡的游子走了多远,待其重返故里,便一定要寻得祖宗之墓地,焚上几柱香,烧几张纸钱,以告之游子归家探望之意。这种认祖归宗之典型仪式,也成就了清明节在历代以来所受到的重视。

  也许古代文人容易多愁善感,故而他们总是触景生情,逢节必思。从古人的诗歌中能看出,古代的人们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总免不了抒发一下心头的惆怅这情。杜牧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成为清明节气氛的标志性烘托,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虽说描绘了春意盎然的背景,却更将人心愁苦之状凸显得淋漓尽致。

  清明节不同于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春节,这些节日一般是针对团圆主题,也是针对尚还健在的亲人。清明节突出的是对故人的追思,对历史的缅怀,对血脉的凝聚。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先人有主动的追忆,他的内心很容易燃起健康的情怀。这种健康的情怀,对于国家、民族的存在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当代以来,现代人的清明情怀似乎在渐渐淡漠。从客观分析,这种淡漠不是人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形成的,而是外在的物质环境使然。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当代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等等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物质化,导致人们备感生活压力的沉重,以至于工作处于忙碌紧张状态,社交处于忙里偷闲状态。人们在工作之余,似乎放纵身体、放松精神的那点时间,都来不及去想念不在身边的亲人,也就更加不容易去追思故人了。

  现在的清明节,与过去在仪式上的表征相比,更看重情怀。不同于古人生活多围绕家乡进行,当代很多的人离乡背井,远赴异乡工作、生活。因而要做到清明能回家乡扫墓,已非现实。但是,与扫墓相比,清明节更重要的仪式是体现出一种怀念追思的情怀,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心有多忙,能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主动意识到家族先人、民族先辈对于家庭、国家发展所付出的贡献,感先人之德,念先人之恩,承先人之美。

  好在在国家层面,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清明节日对于人们千古情怀的传承所起的作用,将清明之日规定于法定假日,让生活在紧张节奏中的人们有专门的时间去缅怀故人,追忆先辈。这个法定节日的设置,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凝聚民族的向心力,陶冶整个民族的情怀,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当清明又至,你想表现什么情怀呢?(水绝尘)

责任编辑: 刘晓洋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