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让端午文化传承爱国情怀
发表时间: 2017-05-24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继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 ,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端午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对于我国而言有两层含义:其一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节日习俗,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自信心;另一层含义是端午节的爱国情怀。

  中国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很多,主流传说分为四个。其一,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其二:纪念伍子胥。吴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践请和,不听忠臣伍子胥再三劝告,并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其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其四:古越民族图腾祭。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这四种传说,包含的都是一种爱国情怀。何谓爱国,过去将忠君报国,家国天下。屈原因国破而投汨罗江,伍子胥因做铮臣而被昏君所杀,曹娥因孝道而死,古越民族则是为了祭奠自己的祖先。其实细细想想,哪一点不是透着家国情怀的底蕴。何谓“孝”,孝敬父母是“孝道”,忠君报国也是“孝道”,祭奠祖先还是“孝道”,“孝道”为主逐渐演变成对国家敬忠,为人民效力。人民为什么要祭奠这些人呢?就是因为他们把个人安危放在脑后,把国家安危放在心里,舍生取义,以身殉国。如今我们纪念端午文化节,绝不是为了吃几口粽子,看几场赛龙舟,我们是为了唤醒民族内心深处的那股爱国情怀,激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人心,鼓舞干劲。(野草)

责任编辑: 刘晓洋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