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出现“红色作家群”
发表时间: 2017-05-27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红色文学成果丰硕

图为作家进行采风,收集写作素材

  “我第一次讲我爹的故事是在一九五九年,据来访者说,那天天气阴沉沉的,天空中蒙着一层铅灰色……”在延庆作家周酉光的电脑里,长篇小说《白乙化》正在进行第二稿的修改。

  近年来,像周酉光这样进行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延庆作家不断涌现,从十几年前开始结集的多卷本纪实故事《海坨风云》,到近年来作家张和平出版的长篇小说《杀寇决》、作家武光出版的长篇小说《家住长城边》和已故著名作家孟广臣出版的长篇小说遗作《侯起与雨花的故事》,再到张和平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解放北平》,青年作家林遥正在创作的电影剧本《染血的纪念章》,红色题材文学创作形成喷涌之势,一个“红色作家群”正在妫川大地逐渐形成。

  妫川大地成为文学热土

  红色历史孕育红色作家

  文学是地区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延庆文学在京郊独树一帜,孟广臣、连禾、谢久忠、张夙起等作家佳作迭出。八九十年代,刘利华、华夏、乔雨、张和平等60后作家脱颖而出,纷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延庆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周酉光、林遥等70后、80后作家异军突起,前者坚持现实主义写作,中篇小说《爬台阶的鱼》获得梁斌文学奖;后者对历史题材写作情有独钟,长篇小说《戊戌侠踪》备受读者好评,今年进行二版重印。去年八月,林遥在《北京文学》发表报告文学《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后入选《2016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今年三、四月份,华夏、周酉光在《北京文学》先后发表小小说代表作和中篇小说《虎爷》,让延庆文学在京郊着实“火”了一把。

  红色文学的兴起和红色作家群的出现植根于延庆深厚的红色历史和肥沃的文化土壤。抗日战争时期,延庆地区属于平北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北,延庆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涌现出卫兴顺、岳坦、龚海庆等一批抗日英雄,而白乙化①、伍晋南②、詹大南③、唐家礼④、王季龙⑤、王亢⑥等国内众多抗战将士,也在此挥洒血汗,奋勇杀敌。曾经的战火硝烟和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感染着延庆作家,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源泉。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延庆籍作家就用诗歌、散文讴歌平北抗战和抗战烈士,可以说,延庆红色文学创作由来已久。1999年,由孟广臣和时任延庆平北纪念馆管理处主任的高德强主编的20万字的抗日战争纪实文学《海坨风云》问世,成为当时延庆红色创作的代表作。后来,孟广臣和高德强连续合作,在十年的时间里推出了多达10卷本的《海坨风云》,涌现出刘红印、贺德起、赵彤廷、王久生、张进军、张世臣、郭昆等一批地方抗战故事创作作家。

  延庆作家钟情红色书写

  长篇小说创作厚积薄发

  近年来,延庆籍作家再度把目光投向红色题材,投向平北曾经的烽火战场和平北抗日军民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老作家孟广臣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亲眼目睹了延庆军民抗日杀敌、保家卫国的历史,对平北抗战历史最熟悉,红色文学创作情结最深。武光、张和平等上世纪五六十年出生的作家受工作、成长经历等因素影响,较早就对历史题材创作发生兴趣,对红色文学创作投入了巨大热情和精力。周酉光、林遥等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甘落后,并在纪录电影《北平以北》的拍摄过程中得到灵感,开始关注红色历史题材的创作。

  在延庆作家创作的红色题材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创作成果丰硕,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2015年9月,张和平创作的反映平北军民抗战历史的长篇小说《杀寇诀》出版; 2016年9月,武光的长篇红色小说《家住长城边》出版;2017年2月,孟广臣先生的第三部红色小说《侯起与雨花的故事》出版,这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

  三年三部力作问世,在延庆文学界掀起一场红色风潮。

  延庆作家协会主席周建强告诉记者:“红色题材受到延庆作家的关注,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家对红色文化资源和文学创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延庆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平北红色第一村、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平北军分区司令部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遗迹;三是红色题材作品深受大众欢迎,《长征》《太行山上》《彭德怀》等影视作品使观众产生共鸣。”

  文学创作需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我家里的长辈就亲身参与过平北的抗战,我自己也听抗战老兵讲述过抗战的故事,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们有义务把这些故事讲下去,把延庆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传承下去。”作家张和平表示。为了创作红色题材小说,张和平大量查阅档案、文献资料,每创作一部红色题材小说,都要查阅上千件档案文献,并作大量笔记。“包括当年日军留下的资料,我都查阅过。”张和平说。

  对作家而言,红色小说创作的关键是真实和生动,唯此才能产生感染力。“红色小说的创作让人兴奋、过瘾。”周酉光如此形容他的创作感受。正是这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使《白乙化》这部原计划的中篇小说,由最初的3万字延展到5万、8万、10万字,初稿完成时达到14万字,二稿修改时一度突破18万字,使之成为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新的故事情节不断涌现,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一个立体的抗日英雄白乙化的形象跃然纸上。去年国庆节期间,周酉光驱车赶赴东北辽阳白乙化老家,走进他的故居,听他的后辈讲述他的故事,以丰富他对主人公的认知和感受。进入冬天后,周酉光的创作明显提速,每天上午坚持写作三个小时,春节后完成初稿。“当然,也有凌晨醒来写作的时候,躺在床上睡不着,想故事、想人物,干脆起来,打开电脑,捕捉头脑中闪现的灵感,把它们变成酣畅淋漓的文字。”

  红色作家群引起关注

  红色题材创作方兴未艾

  延庆出现红色作家群,已经引起延庆区委宣传部和北京作家协会的关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祁金利表示,延庆红色文学创作历史早、底子实,既有领头人,也有后来人,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继承延庆老作家们的光荣传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大力扶持红色题材创作,培植后起之秀,现在正当其时。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升山说:“延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延庆作家创作红色题材作品得天独厚,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可以这么说,延庆的红色文学创作,走在了北京地区的前列。”

  红色文学在延庆的蓬勃发展也激励着更多作家创作更多的红色题材作品。“我的第二部红色小说《解放北平》大约下个月就能正式出版。”“我的红色三部曲分别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岩石出版社和花山出版社三家出版社的本版书。”张和平介绍。“就是拿稿费的。”张和平笑着解释。“但更重要的是,出版社肯出钱做书,正是因为他们看好咱们延庆的抗战故事,被咱们平北的抗战历史所打动。”

  林遥的红色电影剧本《染血的纪念章》也正在紧张创作中。《染血的纪念章》以“淞沪抗战”为背景,展现了大时代下,三名中国少年面对国仇家恨、前途命运、学业爱情作出的抉择。当战争粉碎了曾经的憧憬和美好,少年们在战火中接受了洗礼,各自成长,走上了为国家和民族抗争的道路。

  与此同时,张和平的《杀寇诀》《解放北平》已与多家影视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有望被改编成电视剧,从而在屏幕上为观众呈现可歌可泣的平北抗战史。

  截至作者发稿时,周酉光长篇小说《白乙化》也已完成二稿,正在小范围征求意见,有望在七月定稿。

  红色作家群的出现,引发了延庆文学界的新思考。正在进行红色作家群现象研究的延庆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强评价说:“小而言之,红色作家群的出现对于延庆作家群体而言,是一种凝聚。对于相同相似题材的创作有利于作家个体间的相互促进、激发,进而把个体凝聚起来,对创作本身和延庆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而言之,红色作家群的出现则是对平北红色精神的传承,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历史的艺术再现,进一步发掘红色资源和文化,使延庆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据延庆区作家协会负责人透露,近期,延庆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将召开红色题材创作研讨会,研究红色作家群现象,探索红色题材创作激励机制,引导更多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红色题材文学作品,从而把延庆红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①白乙化: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党派到了辽热地区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行武装斗争。1933年派到平北领导大学生运动,1935年到绥西垦区工作,任特委书记,1937年秋组织抗日先锋队,任司令员,1938年后相继担任晋察冀第十团团长、晋察冀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和十二分区副司令等职。由于他好穿白衣,指挥作战灵活机动,人称“小白龙”。1941年2月4日,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团长的白乙化在指挥密云马营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②伍晋南:解放后曾任广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③詹大南:解放后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

  ④唐家礼:解放后曾任天津军分区司令员。

  ⑤王季龙:解放后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

  ⑥王亢:解放后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延庆报)

  

责任编辑: 刘晓洋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