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巷里“不老松”——记义务清扫街巷三十年的离休干部刘宗涵

2017-12-26

  夜雨初歇,晨曦微露,南菜园功德巷静谧而祥和。

  通往民政家属楼的小胡同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在清扫街道。一手笤帚,一手簸箕,一边清扫,一边前行。老人略显驼背,步履蹒跚,嘴角却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坚持义务清扫街巷30年,为居民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这位老人,就是功德巷里的“功德翁”、87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刘宗涵。

  前夜残留在树叶上的雨滴不时掉落,打在刘宗涵洁白的衬衣上,留下点点斑痕,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清扫的脚步。一刻钟后,50米的胡同清扫得干干净净,随后,他又从家里拿出一块毛巾,走向功德巷口的公交车站。

  “刚下完雨,我去把站台边儿上的凳子擦擦,过会儿等车的人好坐!”在刘宗涵的心中,带给他人力所能及的方便,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儿,“党和政府关心我们这些老干部,我们也应该发挥余热干点活儿。像我,天天扫扫胡同,还能锻炼身体呢!”

  刘宗涵是个“老民政”,一上班干的就是服务群众的事儿。久而久之,为大家服务成为他的习惯。30年前,他刚住进石河营小区的楼房时,小区没物业,他就悄悄拿起了笤帚,义务清扫楼道。在这儿住了三年,刘宗涵义务扫了三年,还养成了“扫外不扫内,管人不管家”的“坏习惯”。

  1989年,刘宗涵离休后,搬进了功德巷。当时的功德巷还没有整修,看着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路面,刘宗涵又拿起了扫帚。从此,清扫功德巷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功课。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他义务清扫大街的习惯从未改变,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

  对于刘宗涵义务扫街这事儿,人们说啥的都有。可刘宗涵说,要低得下头,弯得下腰,感觉值,那就干!

  每天天蒙蒙亮,老人就扛着扫帚出来了。起初,邻居们只是觉得有点奇怪,这条街道原本没有物业,也没有清洁工,可每每推开大门,前一天堆的垃圾不见了,街道每天都清清爽爽。

  “这么些年了,不容易,不容易!”一提起刘宗涵,居民耿万智就感慨不已、赞不绝口。

  “光扫帚就用坏了几百把!”居委会工作人员白文广说。

  “老人的这种精神,咱得传承下去……”志愿者唐自田这样说。

  渐渐地,刘宗涵义务清扫大街的事儿在小区家喻户晓,功德巷“功德翁”的故事也传遍妫川,人人称赞。

  2010年,县市政市容委将功德巷进行了整修,路面进行了硬化,且从2011年开始安排了专业的保洁员负责打扫。可闲不住的刘宗涵还是每天都出来打扫,只是不再去环卫负责的机动车道,只清扫两边的便道和通往民政家属楼的小胡同。在他心里,只要能动弹一天,只要还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要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方便大伙儿的事。捡拾路边的垃圾、帮邻居送报送信、在小区义务巡逻……这些年,他是整条功德巷出名的热心人。

  采访结束时,天已放晴,功德巷口的车站前车辆行人逐渐增多,等车的人坐在干净的座椅上。

  刘宗涵老人踏上了回家的路,消瘦的身影渐行渐远,而这身影在记者心中却逐渐高大,就像功德巷里的一棵“不老松”,挺拔而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