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5岁老人的孝亲故事——记格兰山水二期社区居民燕重明

2017-12-26

  65岁的燕重明是格兰山水二期社区的居民,跟所有年近古稀的老人一样,他已两鬓泛白,微微驼背。但十多年来,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言传身教,向后辈讲述着“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也向周围人讲述着一个关于亲情和爱的故事。

  早上不到7点,燕重明已经起床,开始为93岁的老父亲做早饭。自去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照顾父亲几乎成了燕重明生活的全部。

  面条汤氤氲的雾气笼罩在燕重明的头发上,在他的眼镜片上结下了一层薄雾,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熟练地切菜。“我爸得脑溢血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去年11月27号,那天我去给他送早饭,发现他倒在地上,赶紧送到医院,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从那以后就卧床不起了。”回忆起父亲生病的事儿,燕重明语气有些沉重。

  趁着晾面条汤的时间,燕重明兑好了一盆温水,试了试水温后,推开了父亲的房门。父亲看到燕重明,颤颤巍巍地将手伸了出来。“这是知道我来给他洗脸洗手了。”燕重明说罢,坐到父亲的床边,用拧好的毛巾认真地给父亲擦脸、擦手、擦胳膊。父亲专注地看着燕重明,如同当年看着自己那个年少的儿子。

  “小时候,我爸对我特别好。以前我在通州上学,我爸在石景山上班,每星期他都骑自行车去看我,来回二百多里地,就为了省下1块钱的车费给我改善生活。”燕重明拿起碗,开始喂父亲吃面。“他回延庆都是骑自行车带上我,那时候他都五十多岁了,这么节省全都是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所以,现在我照顾他,也是在回报我爸,在做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儿。”

  “百善孝为先”是燕重明一直牢记在心并用行动践行着的人生信条。2005年,母亲患上了脑血栓,燕重明的人生天平毫不犹豫地向父母那边倾斜。那时,母亲虽然行动不便,但生活还能自理,后来由于拆迁,父母跟着燕重明的大儿子住在一起。每天早上上班之前,燕重明都要买好早点给父母送去,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过去给父母做饭,安顿好老人之后才回自己家。

  退休后,周围有不少人去海南、台湾,有的还去了欧洲旅游,燕重明却一次也没有出过远门。燕重明说:“父母在,不远游。家里有老人就不能出门,其实我也特想出去转转,但是一想起我爸妈,自然而然就不想去了。”

  后来母亲病情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燕重明每天给老人擦屎端尿、洗衣做饭,照顾得无微不至。空闲时间,他还为老人按摩,陪父母聊天。

  2011年,母亲去世,燕重明又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去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后,照顾老人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事儿。“我们家我是老大,其他的姊妹家里都有事,要么得帮儿女哄孩子,要么得上班,我正好有时间,也不忍心非让他们照顾。”燕重明说。

  喂饭时,燕重明小心翼翼地把面条用筷子夹成小段放在勺子里,再放上土豆条和白菜叶,慢慢地送到父亲嘴里。“土豆能润肠,白菜有营养,面条得煮软一些,这样搭配着吃对身体好。”为了让父亲身体健康,他每天变着花样做饭,确保营养均衡。“尽孝心不能等,我现在只想好好伺候我爸,希望他能好起来。”燕重明坚定地说。

  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燕重明一家从来没有因为赡养父母闹过矛盾。多年来,由于日夜照顾两位年迈的老人,燕重明比同龄人显得更憔悴,妹妹们都很牵挂大哥,家里有啥新鲜东西,都想着给大哥送点儿。燕重明的孝心也得到了回报,家里不仅妻贤子孝,兄妹和睦,孙女在他的影响下,也对太爷爷十分孝顺,和睦的一家人得到了街坊四邻的交口称赞。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孝亲故事。燕重明,一位普通的老人,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孝心的光芒,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