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四处奔波的好书记——记井庄镇北地村书记张学余

2017-12-27

  走进井庄镇北地村,处处鸟语花香,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坐落在一片绿色之中,村民生活恬静而安逸。这一切的美好,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张学余的辛劳奔走。

  近年来,在张学余的带领下,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大家都过上了年年有余的好日子。

  张学余上任北地村党支部书记后,就一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条件。2009年,张学余带领北地村顺利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现由经济合作社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转型,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历史转变。借助110国道穿村而过、车流量大的优势,在村中修建汽车临时停靠点,进行集体经营。当年,村民人均得到近3000元的“分红”。而如今,北地村每人每年平均能拿4000多元的“分红”,远远高于从前种地750余元的人均收入。

  “我刚嫁到北地时,这边路不好,还不通车,我爸爸可不乐意了。现在,住上楼了,也不用使柴火做饭了,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我爸现在啥也不说了。”北地村的媳妇方静开心地说。

  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张学余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但是,与村里老人的一次交谈,又让他为村中老人的晚年生活发了愁。

  2007年夏天,刚开完会回村的张学余,遇到了村里一位老大妈。大妈见到他,抓起他的手,眼睛里含着泪说:“学余,我差点儿就见不到你了。”原来,大妈年纪大了,前几天因为吃了点剩饭,导致肠胃炎,差点儿要了命。

  这件事对张学余的触动很大,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老人自己在家,吃饭成了大难题。2010年3月,张学余决定,每年投入20万元,利用村里闲置的旧库房,为60岁以上老人开办免费餐桌,并取名为“颐年餐园”。张学余担任“颐年餐园”的管理员,并雇用了本村4名细心的妇女,对一日三餐制订健康合理的伙食标准,确保做到合理膳食。从此,村里的老人们过上了吃食堂的日子。

  15年来,张学余也遇到过村民的不理解,但都被他一心为百姓谋福祉的毅力化解。他说:“既然我做村书记,只要是能为老百姓办好事,我都愿意去争取。”

  下一步,张学余想利用村民上楼后腾出的房屋,做养老、旅游产业,由村集体经营,让大家得到更多的“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