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首批“美丽院落”亮相 邻里温暖一家亲
发表时间:2021-02-18   来源:北京东城

  做好“除陈布新”的大扫除、挂起红红火火的红灯笼、贴上迎祥纳福的春联和窗花......前门街道草厂三号院春节期间喜庆祥和“年味儿”十足。

  前门街道草厂三号院是2020年东城区试点“美丽院落”之一,同时还有景山、安定门、交道口等7个街道的44个院落。据悉,“美丽院落”是基于现有院内公共空间基础条件的“微治理”,是由街巷“线性治理”向街区“区域治理”的延展。在2020年试点改造过程中,东城区实施“一院一策”的原则,积极邀请城市设计、古建等专家审核方案、出谋划策,在不影响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影响院内生活、出入、环境、秩序等问题,注重在让居民生活更宜居的同时,延续文脉,留住乡愁。

  目前各个试点的“美丽院落”已相继完工并亮相,共惠及502户居民,院落环境改善,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东城区城市环境真正实现了“有里有面”。

  前门·草厂头条3号

  “我们院用的是和故宫一样的老工艺”

  修缮加固破损门窗、平整坑洼路面、设置公用储藏柜......原本杂乱的前门街道草厂头条3号院经过一番改造后,更显现老北京四合院的干净规整,与此前空间狭小局促、生活设施老旧、电线散乱、杂物堆放形成鲜明对比,院内8户居民无不欢颜。

  改造前,设计师和专家在实地勘查中发现,草厂头条3号院门廊结构是传统方式建筑,入口走廊处保留了完整的“堆灰掸浆”老工艺,加之原有的院落格局,这些都颇具清末民国时期特色。据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韩扬介绍,故宫宝蕴楼采用的就是“堆灰掸浆”老工艺做法,如此精细的工艺非常具有保护价值,因此草厂头条3号院在改造的时候保留并沿袭了“堆灰掸浆”老工艺。据了解,“堆灰掸浆”老工艺更能达到凹凸不平、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掸出的浆液形成浆球附满堆灰面层,所有尖楞、尖角的边缘因有浆液的附着都形成圆润的边缘,使整个装饰块变得圆润饱满、大气庄重。同时,房屋外立面修缮延续使用青砖青瓦,入户院门由红色改为古香古色的原木色,使院落整体更符合传统建筑风格。

  除了修复建筑风格,草厂头条3号院还重点对院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梳理公共空间,增设公用储藏柜,便于居民储存零碎生活用品;优化院内绿植摆放位置,打造宜人的绿化景观;规划自行车停放点,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同时,整修坑洼路面、修复破损窗框、规范散落电线、增加入口照明和无障碍扶手。此外,还把两间闲置房屋装饰为老年活动室,老人可以在这里进行读书、绘画、唱歌、打牌等多种娱乐活动。居民范军说:“我打小就住在这个院子,现在院子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大家也不在屋里闷着了,都更乐意在院子里走走、闲话家常,关系亲近不少。”

  未来,前门街道将会继续推进院落精细化管理,积极引导居民共同商议制定并履行“院落公约”,为维护好小院环境共同努力,探索院落公共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街道还将与居民、各设计团队以及社会多元力量携手,共同探索街区治理新模式,积极实践共建、共治、共享之路。

  安定门·琉璃寺胡同12号

  “小院公共空间变大了,院落敞亮了”

  现在,走进琉璃寺胡同12号院的大门,一眼望去就一个词“敞亮”!“小院公共空间变大了,院落敞亮了,不仅出入安全,大家说话聊天也有地儿了。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都成了‘家人’,感觉特别亲!”院内居民张红炬说。

  琉璃寺胡同12号院位于安定门街道宝钞南社区,面积550平方米,现有常住居民17户。曾经院内电线纷杂、排水不畅、环境脏乱、公共设施陈旧破损,还遗留了大量的储物煤棚,环境品质和居民需求的矛盾十分凸显。居民刘秀英介绍,此前一进大门就是一排旧煤棚,跟罚站似的贴墙立着,居民走路的空间很狭窄,有时候进院和出院都错不开身,而且晚上连灯都没有。

  2020年在院落改造前期,街道多次组织专业设计师、社区居委会、小院居民代表召开会议,公开征求居民意见。“这颗葡萄树在这儿长了十几年了,我们想留下来”“这都煤改电多少年了,这些旧煤棚早就该拆”“我呀最爱绿植,在墙角能不能设计个小花池”......设计师充分听取居民意愿,并把居民提出的好点子放在小院改造实操中。院落施工过程中,在入院花池和房屋的连接处,安装了一排橙色的置物柜。这些柜子一米来高,打开有木制的隔断进行分区,有利于居民合理放置闲置物品,柜顶还可以摆放花盆等景观,再次提升小院颜值。同时,又重新修复了房屋和建筑立面,并更换下水管道、平整坑洼地面、清理堆积杂物。

  此外,还在院内专门设计了错落有致的弧形阶梯用以摆放居民自己养护的绿植与鲜花,打造成为12号院特有的“墙根儿花园”。花园微景观不仅将原本相互分离的房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又重新划分了小院层次,制造出观赏与游走的乐趣,也带给居民更多的幸福感和生活情趣。

  如今的12号院天黑有灯、乘凉有凳、绿化有型。院落改造不仅改善了琉璃寺12号院居民的生活环境,也让人心重新汇聚在了一起……目前,他们已经成立小院自治委员会,确保小院改造成果能够长效保持。

  朝阳门·南小街205号

  “再也不用骑车去公厕了”

  朝阳门南小街205号坐落在史家胡同最东端,是朝东开门的前后两进老院子。院内面积191.2平方米,共有居民12户,整体居住密度高,居住面积狭小。院落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院为居民居住区,室外空间仅余狭长过道;外院位于南北两侧沿街商铺之间,无住户。

  朝阳门南小街205号是典型的平房区院落。改造以前,虽然老建筑保存尚好,但是路面破损、废弃杂物随意堆放,尤其是早期建房时候,居民家中没有接入下水管道,院内也没有公共厕所,居民如厕都要去史家胡同或者干面胡同的公厕,距离大约700米,骑车需要5分钟。因此,“如厕不便”是多年来困扰院内居民的难题。得知院落会被改造,居民强烈诉求改善如厕条件,以此迎接小院“新生”。

  此次南小街205号采用全过程公众参与的改造模式,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规划设计师团队和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联合,通过“院落征集、前期调研、参与式设计、实施准备、动工实施、后期维护”六个环节,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对院落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改造提升。

  如今,院内的自来水管线和污水处理系统都已经完成更新换代,生活污水进入微生物净化槽,经过微生物讲解,保证高效净化,减少清掏次数,居民如厕更方便。院内居民纷纷表示,这次改造解决了居民上厕所的难题,圆了大家十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此外,在改造过程中更换可落锁的新大门,重新铺装路面,施划自行车停车线,拉起晾衣绳,粉刷房屋墙面,安装照明灯,还设置了可移动种植池,灵活调整设施位置,避免与其他设施矛盾冲突。

  接下来,南小街205号院将会制定签署院落公约,建立长效、可持续的院落维护机制。

  东四街道育芳胡同2号院

  “我们的需求实现了,生活更加舒适”

  东四街道育芳胡同2号院总面积640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积97平方米,现有常住居民7户,属于传统院落。院内保留了完整的如意门,同时也存在违建、墙面破损、路面坑洼不平、排水不畅、杂物堆放等老旧院落常见的典型问题。

  “院落的改造离不开居民,院内设置及功能要切合居民的使用要求,所以要让居民当家做主。”设计师郭垚说。因此,2020年在院落改造过程中,街道充分听取居民生活诉求,将居民反映的院内绿化、排水、如意门修复以及公共空间功能提升等问题纳入到改造的具体内容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院落内蕴含的传统建筑的精华,在此次改造中,街道特意邀请了古建筑专家马炳坚和责任规划师一同走进现场,根据院落实际情况,研究改造方案。马炳坚建议,如意门是这个院落的特点,要最大限度恢复它的原本风貌。因此,如意门改造成了全院关心的事情,施工更换了两根腐朽严重的支撑柱,并更新了破败的顶棚,重新上色;大门上方则使用小停泥砖丝缝砌筑后做了铜钱砖雕,并在门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组“如意”形状的砖雕,俗称“如意头”,学名叫“象鼻枭”。同时,采用“一麻五灰”传统建筑彩画工艺,在门簪刻上“平安”二字。

  在保护修缮的同时,设计师重点关注公共空间的功能。在拆除20平方米的违建后,院落夹道内的通行空间从1.5米拓展到了3米,并重新划分了通行区、功能区、种植区以及休憩区。“我们所提出的每一处需求都在改造中得以实现,院子有了很大的改观,生活也更加舒适了。”居民韩增耀说。

  在院落改造结束后,育芳胡同2号院居民共同制定了《小院公约》,建立居民自助维护院落环境的长效机制,让修胡同的“工匠精神”延伸至院内,更好地保护院落风貌。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院内房屋外立面粉饰4727平米,院内道路铺装5552平米,地下管线改造2855米,基本满足居民院内储物、如厕、采光、晾晒、停车、绿化等需求,改善了院内公共空间,彰显了古都独特人文魅力。2021年,东城区计划打造约50个“美丽院落”,“面子”“里子”一起抓,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李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