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干】莫让“乡村游”变成了“乡村愁”
发表时间: 2017-03-15 来源: 海淀文明网

  自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已有4153个村被定义为传统村落。有了“传统村落”的名头,便有了“乡村游”的吸引力。源源不断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生活垃圾、污水、私家车;本应被重点保护的古建筑被改作了民宿,白泥红漆覆盖了村落的岁月沉积,捕风捉影的传说改变了村落的历史形态,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让传统村落“疲惫不堪”。(3月15日人民网)

  保留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可以让人们领略悠久的历史古村落文化,感受非同寻常的历史发展历程,对于增进人们的历史观,增添现代社会文明的底色,有利于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由于,“乡村游”已经成了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的重头戏,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只不过,乡村游因没有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尤其是近几年,乡村旅游为了迎合日益爆棚的市场,已经失去了自己最真实的面孔,给乡村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乡村游”已成了“乡村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游客在享受乡村美丽环境,感受古村落历史遗迹的同时,不但没有恪守文明行为,反而以其粗野、自私的方式对村落设施设备进行人为破坏,有的攀爬树木、折枝摘花、踩踏庄稼,对农场果园随意破坏;有的无视农村水源保护,肆意进入洗涮,带宠物洗澡;有的用粘鸟网、电捕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有的将古建筑改成民宿,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乡村游,本该是回归自然、享受历史、清凉消暑的美好活动,如此缺乏文明以满足一己私利的行为,反倒成为农民抱怨、田园无奈、花鸟受伤、古建蒙罪的贻害行为,无不令人忧心忡忡。

  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有的地方推进乡村游项目不太合理,盲目跟风,一味的模仿其他地方的做法,完全照搬照抄,将本来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搞没了,在大兴搞起农家乐文化中,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差异较大,从而丧失了本地的历史特色。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开发乡村游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以牺牲当地的自然生态为代价,没有规划,不惜举债斥巨资盖宾馆、塑广场、修公路、造游园、建亭廊、挖水池,盲目将现代化的设施硬塞到乡村风景中,人为制造景观楼台,与乡村整体风貌俨然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这都是缺乏对传统村落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意识,使深厚的村落文史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日渐消失,乡村游也就失去了传统的乡土气息。

  乡土味本是乡村游的特色,是乡村游的根。发展乡村游,不能以牺牲特色,破坏资源为代价。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既要科学规划,又要保护好特色,更要挖掘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营造田园之美,历史之美,让乡村游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游”“生态游”“可持续游”。因此,地方政府就要合理发挥乡村自然田园魅力优势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从保持村落历史原貌出发,在“互联网+”中寻到有利于地区乡村游发展的结合点,既要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之美,守护好村落历史文化内涵,更要倡导游客的文明消暑、绿色出行之风,让游客在感受这种美好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历史发展,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切莫所到之处肆意破坏,成为了一个令人讨厌、自私扼杀这种美丽而令人“发愁”。

  乡村旅游应该是绿色、和谐、文明、可持续之游,不能为乡村增添忧愁。对于乡村游当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既要合理规划,更要维护好生态平衡,保持乡村的自然纯朴和历史文化原貌。作为游客,也要自觉提高文明素质,彻底抛弃那些不健康的陋习,做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游客。(林志干)

责任编辑: 李 泳洁

海淀公益广告

Copyright ©2009 www.bjwm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主办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 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 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267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