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4782d93205273025e42b2c18cef47.jpg
  • 7b53f0188bfb3e05740349bc52fdf75.jpg
  • cd4ea7937de8ab05c305182b7064491.jpg

公众号

微博

抖音号
邮箱:hdwmb@126.com
  • 024782d93205273025e42b2c18cef47.jpg
  • 7b53f0188bfb3e05740349bc52fdf75.jpg
  • cd4ea7937de8ab05c305182b7064491.jpg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
发表时间: 2022-10-13 来源: 光明网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
  他是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王绶琯。

  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名叫“王绶琯星”。在98载的人生中,王绶琯一直在研究星星,76岁之后的20余年间,他成为带领无数中学生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王绶琯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1952年,王绶琯回国,全力投入到创建新中国天体物理学的事业中。
  不到两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为中国授时以及天体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自此,“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在他提议下,密云建起了50米射电望远镜用于脉冲星观测,至今仍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作用。他和其他科学家共同提出的攻关项目——配置多根光学纤维的“大天区面积大规模光谱”,自主设计了大型光学望远镜LAMOST,可以实现同时在大片天区中测量几千个光谱,观测效率比以往提高几千倍。

  新世纪来临前,已过古稀之年的王绶琯却在思考一个与自己科研工作并无直接关系、却关乎中国科学未来的问题:“中国还有多少青少年愿意在科海遨游?”
  1997年,他在给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部长周琳的信中反思,“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反躬自问,是否也有失职之处?”他认为,在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期,“应该有一个组织,给他们领路”。
  1999年,由王绶琯倡议,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礼等61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俱乐部组织学有余力、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走进科学社会,求师交友。
  为了让“小手”拉到合适的“大手”,俱乐部成立之初,王绶琯走遍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跟科学家的深入交谈,他要找出那些真正合适的人来担任科研导师。
  “不能把俱乐部的活动当成考试竞赛的‘敲门砖’。”王绶琯坚决反对掺杂任何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思想和做法。俱乐部第一次活动时,时任北京四中副校长刘长铭就跟学生约法三章:参加俱乐部完全自愿,如果觉得占用很多时间,对高考和升学没有帮助,可以退出。
  “我们愿意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王乃彦、匡廷云、郑哲敏、林群、黎乐民等一批批科学家先后加入俱乐部的行列。俱乐部的野外科考活动,从北极冰原,到海南水稻田,到汶川地震带,每一项考察艰苦不说,科学导师们身肩责任——包括中学生的安全、健康、科研收获。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其中有2%到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那么坚持十几年可望积累到30-50人。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王绶琯坚信。

  俱乐部每年新吸收百余名高一新生参加科技活动,最基础的是每个学期听科学名家讲座,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正在担任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学科泰斗与高中生面对面,演讲后还有提问与解答。
  有一回,一名高中生提问后,又疑惑地补问了一句:“我们的问题是不是很幼稚?”丁肇中首先答:“我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幼稚的!”然后细说“提问是科学的开始。”而对其中一名学生的提问,丁肇中竟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我不知道。”
  俱乐部成立的22年里,5万多名中学生先后参加科研活动,一些学生还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王绶琯则为了俱乐部的发展四处奔波。为解决经费问题,他捐出了全部稿费,晚年身体虚弱无法行走时,他还让女儿推着轮椅去参加活动,即便躺在病榻上,自称“眼睛、耳朵都开始罢工”,这位被孩子们称为“科学启明星”的老人仍在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科学普及了,更多孩子才能受益。只有植根于一片深厚的土壤之中,科学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 陈军任
公告
主题活动
1.png
2.png
3.png
网上祭英烈banner图.jpg
海淀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