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山 评戏一唱四十年
发表时间: 2018-12-14 来源: 京郊日报

  锣鼓响起,大幕拉开。一出新编排的经典评剧《重圆记》,在京郊怀柔区北房镇宰相庄村文化活动中心热闹开唱了。圆润的唱腔,铿锵的唱词,余音绕梁后飞出窗棂,冲向云霄,久久回荡在初冬小村的上空。

  虽然,台上道具很简陋,但演员唱、念、做、打样样不含糊,台下观众看得更是十分入神。大家伙儿都清楚,台上这些评剧演员和自己一样,都是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凭着对于评剧的喜爱,硬是对着光盘学会了20多出戏。而这个剧团也有一个在十里八庄都叫得响的名字——宰相庄村评剧团。

  基层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的“精神”食粮。作为评剧团团长,张志山自然沉醉其中,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好!再来一段……”随着一阵阵叫好声,台上“演员”唱得更带劲儿了,不仅点燃了寒冬里的“一把火”,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少欢歌笑语,更唱响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自幼跟班学唱戏

  激昂、圆润、高亢……听张志山的戏,就像在品一壶浓香的老茶,宜动宜静,如水行缓。

  “我打小儿就特别喜欢唱曲儿,童年的时光几乎就是围着戏台子长大的。”说起唱评戏,今年已经66岁的张志山尤为兴奋,脸上总是漾着微笑。他说,评剧在宰相庄村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就有老剧团,而且还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汇演。“父辈们就喜欢唱评剧,从小耳濡目染,自己也喜欢上了评剧。20岁开始,就跟随当地戏班老师傅学唱戏,这一唱就是四十年。”回忆起当年学唱戏的往事,张志山历历在目,出演的第一出戏便是《红灯记》里的反面角色王连举,那段经典唱段至今仍记忆犹新。

  张志山回忆,小时候村里很多人都会唱评戏。每到逢年过节,锣鼓一响,大弦一拉,台上表演有模有样,台下观众百看不厌。唱戏、听戏,就是庄稼人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被那高亢优美而又朴实无华的唱腔深深吸引。因此,他经常往村里的评剧团跑,渐渐地,从会唱四五句到了能唱一两个选段,也从最初的打杂到了能登台表演。

张志山

  “小时候在村老评剧团打杂的时候,有这个爱好,已经留意评戏的一些内容,比如唱腔啥的,总听,耳濡目染地得到了一些启迪。”张志山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二十岁,我开始学习唱评剧。那时候跟着宣传队配合,春节演出,到各村巡回演出。 “评戏一唱四十年。”用张志山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天赋使然。也正因第一出唱的戏《红灯记》,让张志山一鸣惊人,一炮走红,一下子成了十里八村唱评戏的“头牌”。无论走到哪,唱什么选段,只要张志山一开口,就叫好叫座如潮,一座难求是经常的事儿。好多张志山的铁杆戏粉,为了听他唱戏,不惜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赶来戏台前,抢占第一排有利位置,和张志山一起“入戏”。

  唱得幸福落满坡

  初冬的午后,走进怀柔区北房镇宰相庄村委会,响亮的评剧回荡在耳边。在二胡、板胡、笙等乐器的伴奏下,村民正站在舞台中央,认真地排练评剧《重圆记》。 鼓点敲起、人物出场、开始演唱……老生、老旦、小生,装扮一应俱全,唱腔有板有眼,这些都和专业剧团没有任何区别。然而,不同的是,台下的观众都是村里的农民,演出的地点也不在正规的剧场,而是村委会的文化活动中心里的一个有些简陋的戏台。

  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并不是专业的演员,而是一群喜爱评剧的本地农民。虽说唱腔可能不准,音响可能很差,但是宰相庄村评剧团在怀柔区还是非常知名的。甚至在京郊评剧圈儿,那也是颇具影响力的。

  “早就知道这个评剧团,听说唱得挺好,因为是用当地话演唱,我们都能听得懂,所以特别受欢迎。”一说起宰相庄村评剧团,村民和戏迷们都赞不绝口。年近八旬的老戏迷王栋梁老人,只要有张志山的剧团唱戏,每次都抢坐在头一排,带头喝彩鼓掌,即便是雪花飘起,也全然不顾。

  “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评剧演出,很少坐在戏台下看真人唱。这下好了,由咱村民们自己排演的《柜中缘》《花为媒》《秦香莲》,一一都送到了家门口,唱得真是好啊!过瘾……真是过瘾啊!”王栋梁老人一边跟着哼唱,一边比划着说,“这戏不仅丰富了村民农闲时候的生活,更唱‘美’了咱农民的幸福生活。”简朴的几句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聚光灯下的“角儿”,没有华丽的戏服,没有精致的妆容,但眼神和举止间都透着一股精气神儿。“成立评剧团咱们有优势,因为过去村里一直都有评剧团。平时闲来无事,大家都爱唱上一嗓子。可后来父辈们逐渐年纪大了,唱评剧也就随之出现了断代。”回忆起评剧团建立之初,张志山说,我们几个评剧爱好者农闲时经常聚在一起聊戏、唱曲,慢慢地,一来二去人越来越多,于是就自发组成了现在这个评剧团。

  “剧团刚刚成立时,只有几个人和一把二胡,而且都是宰相庄本村的,没有一个接受过评剧老师正规的指导。”张志山说,由于全是农民,刚开始只是凭着对评剧的喜爱敢唱而已。可没想到,就是这些洗了脚上岸的“泥腿子”,并不专业的评剧演出居然受到村民们如此的喜欢,常常是不让下场“连轴唱”……

  经过几年发展壮大,如今宰相庄村评剧团有成员30多名,年龄最大的年近八旬,最小的40多岁。“现在剧团虽然中老年人居多,但是已经有一些学生和年轻人开始学习评剧,并准备加入剧团了。”对于剧团的未来发展,张志山信心满满。

  创新传承不止步

  “宰相庄村评剧团送大戏来啦!”入冬以来,在怀柔区北房镇、杨宋镇等镇村,经常听到这样奔走相告的“广告词”。一时间,剧团所到的村子里顿时沸腾了,他们或扶老携幼,或三五结伴,急匆匆奔着戏台子聚拢来。

  被乡亲们的热情感染,张志山和队员们排练的《莲花庵》《绣鞋记》等一出出大戏轮番唱响,原本预订一场演出,各村老少愣没过瘾,应大家的强烈要求剧团多唱两场。这样的场景,对于张志山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面对乡村范围内的传统戏曲演出日渐式微,宰相庄村评剧团为何独树一帜,始终活跃在乡村舞台,一唱就是几十年?

演员合影

  “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和发扬。”对于评剧在京郊农村的传承,张志山有着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作为京郊生态涵养区,怀柔区文化底蕴厚重,风情浓郁,成长并扎根于当地的剧团,演出也多以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现代小戏为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唱腔和器乐,创新演绎独居怀柔特色的《柜中缘》《回杯记》等评剧,这才是观众最爱的秘籍。

  “每次编戏都力求紧扣时事,尊重现实情况,反映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台词一定是独具京郊特色的话,易记住、流传久。”张志山介绍,今年剧团排演的《重圆记》在怀柔区夏日文化广场中演出后反响强烈。此“炮”打响,极大提振了剧团全体人员的信心,佳作连连。有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评剧戏歌儿《改革春风吹满园》,有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剧目,还有歌颂新人新事的其它曲目……可以说,各种题材的评戏样样都有,叫好又叫座。

  “农民的团长农民的团。”每每说起宰相庄村评剧团,张志山都会这样幽默地说到。“除了创新,剧团频出佳作,演出座无虚席,还靠的是‘演员’热爱。”多年来,张志山始终把剧团当成毕生事业来做,足迹踏遍了怀柔区的村村寨寨,先后排演《小姑贤》《李香莲卖画》《重圆记》《卖妙郎》《挑女婿》等评戏20多出,不仅在村里演,有时要应邀到密云、顺义等周边区镇演出。今年以来,宰相庄村评剧团送戏下乡演出30多场,观众达万余人次。

  每次到邻村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张志山始终与演员在一起,经常自掏腰包贴补剧团用。正是张志山的倾情投入,赢得了演员们的信任和爱戴,刻苦排练蔚然成风,甚至熬到凌晨三四点。由于舞台设施简陋,没有取暖设备,气温时常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演员们的手脚冻坏了,化妆油彩冻成了冰疙瘩。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张志山和演员们仍然坚持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装认认真真地演戏。为了赶时间多演出,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是连夜拆台装台赶往下一个台口,确保下一场演出按时进行。许多时候,演员们来不及找住处,太困了就裹着大衣在车里休息一会儿,还要赶着化妆。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剧团下乡演出除了流动舞台,还要自带行李,自备炊具。农户、学校、厂房,铺上行李就睡。大家说:“只要看到农民们的笑脸,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活得太累、太亏,而张志山却说:“能唱出让父老乡亲开心地笑、激动地哭、使劲地拍巴掌的评戏,是我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 李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bjhrwmw@126.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645375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