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管窥“心灵鸡汤”
发表时间: 2017-05-24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曾几何时,我们做了世上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朵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们却还能保持微笑;总会有一次流泪,让我们瞬间长大。”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一条条、一句句、一篇篇,似乎只要是目之所及,你或多或少都能够在微博、微信、网络、报纸、电视、广播中感受到“心灵鸡汤”的无处不在。“心灵鸡汤”,以其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以其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心灵鸡汤“的配方,通常是具有哲理的语录、催人上进的好人趣事、抒情的文风和道德的自我感动。只有语录不够生动,只有好人趣事又不够深刻,语录相当于鸡骨,再加一些好人好事,这是鸡肉,有骨有肉才好吃耐嚼。再撒上抒情的盐和道德的味精,最后贴上经典读解的商标,每天阅读时服用一“剂”,就成了老少咸宜的心灵鸡汤。说实在的,这些富有精神营养价值的“心灵鸡汤”,填补了一部分人的文化空缺心理,慰藉了一些人的心灵,满足了一些人的情感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啻是阅读者难得的福气。

  不过,我们在分享“心灵鸡汤”的关怀与抚慰的时候,不妨从公共文化和生活的角度仔细思量一下,其生发的根源与存在的弊端是什么?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认为,抒情、道德化、自我感动式的“心灵鸡汤”大行其道,与当下公共生活和文化产品受到严格过滤有关。“心灵鸡汤”的核心是鼓励个人不要介入公共生活,并使得个人与权力保持顺从和润滑的关系。如果你喝了“心灵鸡汤”,发现没有效果,那是因为你的内心出了问题,需要在一个疗程之后再来一个疗程,并且加大剂量。这样,“心灵鸡汤”永远有效,像安眠药一样让读者以失去知觉的方式治疗自己的心理创伤。只是,安眠药不适合人人服从,也不能过度服用。

  要知道,那些精神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需要关怀和爱抚的一部分社会群体,他们不仅仅需要情感的宣泄,更需要事实、理性和逻辑的出口。可是,“心灵鸡汤”却往往只讲情感,不谈逻辑,对于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根本性的帮助,甚至只是一种华丽的障眼法。从这个角度看,过多泛滥的“心灵鸡汤”根本不能说是在传播什么正能量,而宣扬的却是十足的“阿Q精神”: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做,只要祈祷就好了,也许奇迹就会出现呢?面对不公不平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做,只要忍耐适应,一切只管等待就好了!殊不知,真正积极的人生观是要去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为之屈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心灵鸡汤”恰恰是绕过了该怎么去解决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来看待存在的问题,说的大都是精神上的东西。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当他们打完一针“心灵鸡汤”后,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在其职场刚开始的时候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耽误的可能只是一年两年,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耽误的将会是一辈子。试想,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一味讲究改变心境,那么只管去信仰宗教就行了,结果似乎比鸡汤还要管用得多。

  毋庸讳言,适度的鸡汤是生活的润滑安慰剂,但沉湎于鸡汤则会使人们在现实面前愈发迷糊软弱,肤浅无力,流于表面,丧失深度。因此,不如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经典著作,使自己的思想见识硬朗起来,积极客观地面对各种发生的问题,或许你会获得更多实打实的正能量。(介丁)

 

责任编辑: 刘晓洋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