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评论】电影《青年马克思》,带给青年哪些启示呢?
发表时间: 2018-06-27 来源: 北京延庆文明网

  《青年马克思》上映之后,60%以上的观众是青年。数据的来源信不容置疑,因为来源于《人民日报》。笔者很好奇,为何现代青年对于《青年马克思》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呢?要知道该影片讲述的是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的经历。距今整整170年的时间,但是马克思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减反增。电影《青年马克思》,究竟带给现代青年哪些启示呢?

  天长地久的友谊,来源于对于共同信仰的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穿越百年历程,如今看来却依然浓郁醇香。他们带给现代青年的启示之一:真正的友谊,来源于对共同信仰的追求。影片的开端,一行白色的字幕“1843年初,专制君主统制下的欧洲 饥荒肆虐 经济萧条 危机四伏 处于革命的边缘”。历史往往惊人的相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王朝帝国梦破碎了。随后的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何尝不也是处于革命的边缘。三年之后的欧洲危机,总感觉历史像是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控制着一切。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是在争辩中彼此赏识,原来彼此都对各自的论著欣赏不已,却始终无缘相见。马克思讨薪之旅,成为两人友谊的开端。相谈甚欢,到了彻夜无眠。两人都烦透了无政府主义与空想主义,打着“博爱”“正义”的幌子,煽动工人运动,却没有实质性的纲领指导。于是将人人皆兄弟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同盟。同一个信仰,始终见证着两人的友谊。马克思精通于理论研究,恩格斯注重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工人基层的了解无人能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成就了两者友谊至纯至真。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救万民,他们的友谊早已经上升为革命者的境界,上升为理想与信念的坚定支持者。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影片中我们看到的青年马克思始终激情澎湃,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他只信奉真理,始终在为真理而辩。但是辩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道理越辩越清,目的是为了知道工人运动,指导无产阶级认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么发动革命不惜一战,要么忍受屈辱等待死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这句话不是马克思说的,但是它所包含的道理赢得了民众的用户。工人阶级兄弟们,通过《共产党宣言》深刻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自身的阶级构成,了解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敌对的双方,只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腐朽地剥削阶级,人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投身实践,立足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历史的进步。

  把奋斗作为青春的底色,莫辜负有限的青春年华。恩格斯调查工人阶级现状,并著书传道时才22岁。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完《共产党宣言》时30岁和28岁。青春芳华是有限,我们要用奋斗的青春抒写不朽的青春,向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为了解决无产阶级而不懈奋斗。影片始终将马克思与恩格斯作为两条主线,而他们各自的爱情同样在奋斗的青春之中。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早已经脱离了世俗的观念。燕妮出生贵族,却因为信仰与马克思走到了一起,甘心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以灵魂伴侣终身偕老。恩格斯与玛丽的爱情,玛丽深爱恩格斯,却始终拒绝使用恩格斯家族的“剥削钱”,她也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担心孩子跟着自己受苦,贫困是她选择独立自主的一条女权之路,也是她为了支持恩格斯的事业,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岁月中,选择了奋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全世界的劳苦大众,为千千万万无产阶级,这是何等的信仰,这是何等的荣光。所以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才始终感召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拼命追谁,才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投身到共产主义,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因为马克思是无私无畏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成果就是有力的证明。(野草)

责任编辑: 秦雪娇
待完善

主办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yqxwmbcjk@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9140012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