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非遗技艺传承人,她在前门大街讲着老字号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3-10-17 来源: 北京东城
640 (1).jpg

  无论哪个时节,前门大街总是游人如织。老字号都一处店长吴华侠脚步匆匆地穿过焕新亮相的五牌楼,经过一家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走进位于前门大街38号的都一处烧麦馆。此时,烧麦馆正值客流高峰,吴华侠赶紧换好工作服,和同事们一起在后厨擀皮、填馅儿,不一会儿,一屉屉香喷喷的烧麦出锅了。

  这家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2年来,吴华侠奋斗在这家中轴线上的老字号,从学徒成长为非遗技艺传承人,也见证了前门大街的变迁。

  2001年,18岁的吴华侠来到都一处前门店工作。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前门大街的喧嚣令她记忆犹新。“当时大街是通车的,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街边有很多店铺,还有人拿着马扎坐在街边摆地摊。那时的前门大街卖什么的都有,就像一条‘百宝街’。”吴华侠说,虽然记忆里的前门大街很有包容性,但是非常嘈杂,站在街上连对面人说话都听不清楚。

  年轻的吴华侠能吃苦,敢闯敢干。为了更快地学习烧麦技艺,她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反复地练习擀皮、包烧麦。经过了一年多的苦练,她的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别人一小时擀十多斤烧麦皮,她能擀40多斤,每个月的技术练兵都是第一名,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2005年,前门大街启动修缮工作,都一处前门店闭店歇业,吴华侠被调往其他门店工作。有时她路过前门大街,会忍不住透过围挡的缝隙张望,盼望着前门大街早日亮相。2008年,前门大街修缮工作按期竣工。为了尽快恢复营业,吴华侠和同事们提前进入修缮一新的前门大街。“当时真的很震撼,宽阔的马路上没有车流,两侧的建筑错落有致,造型特别漂亮。”吴华侠说。

  在同事们的努力下,都一处前门店于当年8月7日重张。北京奥运会期间,门店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人多得都挤不进来”。在此期间,吴华侠研发了奥运五彩烧麦,灵感来自奥运五环,每个烧麦的外皮带有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除了保留面团本色的白色外,其他四种颜色分别用胡萝卜汁、鸡蛋黄、蔬菜汁和可可粉调制而成。“这款烧麦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50万元左右。”吴华侠介绍,在奥运五彩烧麦面世后,自己又研发了“四季时令烧麦”“五谷养生烧麦”“蟹黄烧麦”等新品,均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

  2015年,吴华侠成为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而前门大街也在不断提升中发生变化。“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大街上没有座椅,休息的地方太少了。这几年,大街增加了座椅,增添了树木,还修建了休闲广场。”在吴华侠看来,如今的前门大街不仅舒适性提高了,老北京文化也随处可见,鸟笼、拨浪鼓等造型的街灯突显了老北京风情,青铜质感的大水缸喷泉让人联想起四合院里的生活。

  近几年,前门大街的业态更加突出国潮和老字号,人们对非遗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为此,吴华侠经常组织社区居民体验烧麦制作。做一个烧麦要16道工序,一张烧麦皮要擀出24个褶,代表24个节气……很多居民体验后,更加了解了这项非遗技艺,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吴华侠又收了好几位徒弟。在都一处的后厨,大家经常看见她手把手地教学,耐心地指导每一处细节。

  “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我要把烧麦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讲好老字号故事,让更多人因为都一处烧麦而喜爱前门大街。”吴华侠说,自己会继续努力工作,用汗水为这条中轴线上的商业街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 王金海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