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将建设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延伸至公园绿地等开放场所
发表时间: 2024-02-19 来源: 新京报
640 (1).jpg

2月18日,东城区发布《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运营。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铁峰介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新,首先体现在理念新。打破“空间即建筑”的观念,将公共广场、城市街角、老城小巷、公园绿地等开放性的空间都视为空间场所,融入公共文化元素,探索建设遍布街头巷尾、深入城市肌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十四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抓手,被列为未来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系列政策后,东城区即着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准备工作,确定了充分调研、试点先行、科学论证、全面铺开的工作步骤,形成了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

在发展目标方面,《若干措施》按照“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形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充分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空间环境美、功能布局优、产品内容精、服务品质好、运营模式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优化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激活公共文化创新活力,推动公共文化品质发展,让核心区文化自信融入百姓生活。

首先,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探索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和服务与常住人口、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通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拓展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其次,分类推进,大力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嵌入式、开放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同时,创新服务,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品质。建立以高品质文化消费引导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提升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运营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此外,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扶持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助企引流、搭建平台、共建共享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助力运营主体自身发展,拓宽运营主体参与渠道,推动文化空间长效运行。

王铁峰介绍,东城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突出三个新。理念新。打破“空间即建筑”的观念,将公共广场、城市街角、老城小巷、公园绿地等开放性的空间都视为空间场所,融入公共文化元素,探索建设遍布街头巷尾、深入城市肌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机制新。不同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聚焦于公共阅读或艺术普及等某一方面,东城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力量空间资源,融合多种业态,为市民提供融合公共阅读、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公共文化活动为空间带流量,增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场景新。东城区秉持“小而雅、小而美、小而秀”的原则,着力探索公共文化空间品质化、时尚化、舒适化发展,打造兼具审美意向与文化精神的空间载体、服务场景,推动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广泛融入居民生活。

责任编辑: 王金海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