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风采 | 前门楼子九丈九
发表时间: 2021-03-12 来源: 北京东城

前门箭楼  

  老北京人喜欢把前门箭楼叫做“前门楼子”,外省人也从“大前门”烟盒上领略了“前门楼子”的风姿。“北京城方又圆,四十里走不完,就属前门楼子好,前门楼子九丈九。”“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这流传在京城的民谣、俗语,饱含着老北京人对前门楼子的浓厚情感。

  中轴线上的宏伟建筑

  老北京的标志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旧时被称作“御道”,南中轴路改造中发现的200米石板路证实了这一说法。说它是御道,是因为清朝皇帝不论是南巡还是去郊外,或到天坛祭天、祈谷,或行藉田礼于先农坛,都会经过此路。而前门则是皇帝出入的专用通道。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是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五牌楼的总称,所谓“四门三桥五牌楼”就是这组建筑的形象描述。

前门箭楼

  前门兴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率军夫数万人修京师九门城楼”。工程从正统二年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竣工。与其他九门同时修建了城楼、箭楼、石桥、牌楼等。元大都时的丽正门也更名为“正阳门”。从此,前门以它雄伟的建筑风格,占据了京城九门之首的位置,成为北京城的标志,见证着北京城的风雨变迁。如果把北京城比作八臂哪吒,那前门就是“哪吒头”。

  前门箭楼通高38米,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楼为四层,楼的正面及东西两面,共开有箭窗94个。

  曾经,在城楼与箭楼间东西两侧,由半月形城墙把城楼与箭楼连结起来,在正阳门前又圈成一个小城,这就是正阳门的瓮城。月墙东西各开一门洞,供官员、百姓出入。城楼和箭楼下的门只供皇帝出入。因古人以南为阳、为正,又因正阳门取“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之义,所以正阳门的形制也就高于其他城门。

正阳门城楼、箭楼

  在瓮城里,除门洞左右各有一个石狮外,还有当时北京有名的两座小庙,东为观音大士庙,西为关帝庙。明清两朝皇帝出入正阳门时,必定要在这里祭关帝,以求其护国。

  箭楼外护城河上的石桥,称为“正阳桥”,桥南就是五牌楼了。《宸垣识略》记有:“正阳桥在正阳门外,跨城河为石梁三,其南绰楔五楹,甚壮丽。金书正阳桥清汉字”。

五牌楼夜景

  正阳门箭楼、城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是一组布局合理、造型庄严、气势凝重的建筑群,显示着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也是京城标志性建筑。

正阳门城楼夜景

  五牌楼,是正阳桥牌楼的俗称,因其构造形式为五间六柱五楼式而得名。它位于正阳桥南面,横跨正阳门大街,明正统四年(1439)建成时为木结构。6根立柱均为通天柱(亦称冲天柱)。每根立柱各有一对戗柱。每间上有两道额枋,枋间有镂空花板,枋上各以斗拱承楼顶,五楼均为四坡顶。正间额枋间镶“正阳桥”匾额。夹杆石上有石雕小兽。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制的五牌楼改为混凝土与木相结合的结构。成为一座五间六柱五楼式无戗柱牌楼。其构造形式与原木牌楼相似,主体结构除6根立柱和10道横枋为整体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各部件均为木件。枋间有木立柱和缕空木花板,正间枋间镶“正阳桥”石匾,枋上有木斗拱承四坡式楼顶。夹杆石及其锁口石均为白石,夹杆石上面有石雕卧式小兽。

  五牌楼改建时基本构造未变,只因混凝土柱加大了承载负荷而取消了戗柱。

  前门的历史变迁

  历尽沧桑

  正阳门建成500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它见证了北京历史的变迁。

  明朝末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北京的老百姓在前门大街夹道欢迎农民起义军。清军入关后也从前门大街开进了北京城,公元1644年10月,清顺治皇帝从沈阳来到北京,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前门的城楼和箭楼,曾多次毁于大火,又多次被修复。据史料记载,较大的几次火灾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箭楼失火,从傍晚一直烧到次日辰时;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失火。最大的一次火灾,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庚子之变时,义和团在前门大栅栏火烧了专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这把火,不仅毁了大栅栏一条街,也秧及到了前门箭楼。同年,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了猛烈进攻,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联军在天坛里架起了大炮,向前门楼子轰击,轰塌了箭楼和城楼,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直到一年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才得以回京。但被烧毁的前门实在有碍观瞻,不得已,当时的直隶总督府用银万两,请棚匠用杉篙、苇席,再绕以彩绸,在城楼和箭楼上搭起了彩子,以充门面。据《梦蕉亭杂记》载:“ 庚子京师拳匪之乱,正阳门城楼化为灰烬。辛丑两宫回銮有期,余奉命承修跸路工程。 以规制崇闳,段向外洋采办木料,一时不能兴工。不得已令厂商先搭席棚,缭以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藉壮观瞻。”

  庚子事变后,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才将城楼和箭楼修好。负责此工程的直隶总督袁世凯、顺天府尹陈碧给皇帝的《修正阳门工程奏折》中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二十六日开工,三年完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全工报齐。用去费用共计工料价足银四十二万九千九百一两二钱九分。”

  民国四年(1915年),为了解决前门地区的交通堵塞问题,在当时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请欧洲建筑师罗思凯格尔制定改建方案,1915年到1916年,拆除了瓮城,使封闭的小广场变成了开阔地,箭楼脱离了城楼,成为独立的建筑体。

  改建后的前门,在原城楼门洞东西两侧各打开一个门洞,并新修了马路,缓和了这一地区的交通拥挤状况,行人和车辆在进出前门时感到宽松多了。正如《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所记:“人马纷纷不可论,插车每易见前门。而今出入东西关,鱼贯行来妙莫言。”意思是说:“出入车马,前门最多。往日一经插车,动致时许;今则东出西入,井井有条,往来行人,无不称便。”

  在拆除瓮城的同时,对箭楼也进行了改建。在箭楼箭窗之下增建了汉白玉抱柱的栏杆,形成悬空眺台。在每个箭窗上方,加饰了水泥制成的西洋式弧形华盖。原箭楼没有匾,改建时在箭楼门洞上方增加了“正阳门”横匾。箭楼城墙的东西两侧加宽,添建栏杆,增建了两个“之”字形的登城马道。箭楼后面用白玉栏杆围成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这次改建,改变了原来的建筑风格,使中国古老的建筑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构思,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民国建筑色彩。

  1928年,在展宽前门大街之后,北平市政府在前门箭楼开辟了“国货陈列馆”,组织全国各地的名、特品在这里展销,商品琳琅满目。国货的展出,轰动了前门,也轰动了北京,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当时北平传颂着:“前门箭楼看国货,货物琳琅品种多;福建雕漆放异彩,北平珐琅名显赫;湘蜀刺绣花样好,苏杭丝绸人争购;铁锅最讲三道线,广东束鹿声价高;南剪张小泉为王,北剪王麻子是首;江南花布纤维细,河北土布粗又厚”。

  这个国货陈列馆一直开办到1937年北平沦陷。

  在日伪统治时期,前门箭楼辟为箭楼电影院,放映三轮电影。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箭楼电影院也就停演了。

  1949年2月3日,前门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叶剑英、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将军同北平市委刘仁等领导同志登上前门箭楼,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雄壮威武的队伍开进了前门。从此北京的历史、前门的历史,掀开了新一页篇章。

  1988年1月13日,前门城楼和箭楼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更新、历史演变,前门楼子如同饱经沧桑,却依然神采奕奕的老人,观注着北京城,观注着北京文化的延续。

责任编辑: 李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