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融入城市肌理,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会客厅”
发表时间: 2023-12-04 来源: 北京东城
  城市文化空间是承载城市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与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不断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推动博物馆、书店、剧场、文化产业园区等场所由单一型文化体验空间转变为复合型文化服务空间,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会客厅”,文化的浸润无处不在,市民群众在城市中尽享诗意生活。

  全域文博空间

  推动历史文脉活态传承

  在东城,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专业类博物馆、“红色主题”博物馆、胡同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老字号博物馆以及散落在街巷中的名人故居、艺术馆、会馆等集聚发展,犹如一本本百科全书,分门别类展示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要打开大门,才能推动更多的“私家珍藏”走向“全民共享”。东城区充分发挥“国字号”博物馆带动效应,联动故宫博物院推出“中轴线上 读懂故宫”——故宫艺术公开课,借力中国美术馆推动“一馆一城”建设,提升城市艺术品位。推动“文物+音乐”“文物+演艺”“文物+数字”融合创新,创新举办北京古建音乐季,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启动文物“活历计划”,设立文物“活历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打响“会馆有戏”品牌,以“小而美”“小而雅”的沉浸式演艺活动激活会馆文化。推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若干措施,韶州会馆全新亮相,联动广东韶关、安徽池州等四省五市签订6处会馆合作意向,将会馆打造为中华文化“百花园”。

  特色实体书店

  涵养城市生活精神家园

  书架上陈列着各类名著、诗歌集;书架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文学、艺术类的主题讲座;书店的多功能厅里展示着非遗文创的特辑展览……在东城,实体书店正逐步从单一阅读场景转变为艺术客厅、美学课堂,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高品质文化空间。163家实体书店织密了城市的阅读网络,脉脉书香气充盈着老城的每一个角落。

  东城区大力推进实体书店空间建设,出台引导支持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的“四进”政策,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对接空间资源等七项专属政策服务,为周边居民搭建起休闲充电的“雅舍”,让群众尽可在“市井烟火”中体验读书之悦。推出“国潮风尚”“书映百年”“国风静巷”“雅集流韵”“老城文华”五条书香打卡线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诗与远方的相遇。

  综合演艺空间

  尽享城中有戏美好体验

  在东城,戏剧空间的版图立体而饱满,既有首都剧场、保利剧院等国内一流的大剧场,又有国话先锋、吉祥戏院等特色鲜明的小剧场,还有南阳共享际、美后肆时等集文化活动中心、咖啡厅于一体的综合性剧场,40个剧场平均每年举办各类演出5000余场。全国话剧展演季、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等一系列戏剧活动“好戏连台”。

  为推动戏剧空间建设,东城区推出《进一步推进“戏剧之城”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布局五大文化平台,夯实四大发展基础,落实“智库建设、资金投入、评估监测”三大保障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5+4+3”戏剧促进体系。在全市率先命名首批“演艺新空间”,构建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推出“东城·戏剧大道”,将剧场群落中的点位变成“居民常去,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在王府井、前门等特色文化街区,举办户外戏剧互动体验活动。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看戏剧、学戏剧、创戏剧、演戏剧”。

  创新产业空间

  促进文化城市双向赋能

  北京胶印厂变身77文创园,三友商场变身雪莲·亮点文创园……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东城区以“城市针灸”方式推动老旧厂房升级改造为文化产业园区,目前通过存量空间有机更新,文化产业园区保留了工业厂房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展现出“才貌双全”的吸睛特质。

  近年来,东城区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通过在园区植入美学生活、公共艺术和原创内容孵化等业态,实现文化生产、商业消费、城市生活的有机统一,构建市民生产生活“新范式”。大力建设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为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多元化发展提供优质空间载体和配套服务。推动园区从“封闭管理”向“开放共享”转型,构建“四区联动”的文化新场景,联动打造“前店后厂”的复合园区、“以人为本”的幸福园区、“和谐互促”的魅力园区、“生态共生”的共享片区。如今,全区47家文化产业园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新高地,引领着城市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 赵琳琳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