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在“崇文争先”中赓续红色精神
发表时间: 2021-07-02 来源: 新东城报

  东城区,党的革命事业重要发祥地之一。新文化运动在这里汹涌澎湃,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迅猛传播,五四爱国运动在这里点燃烽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孕育生根……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构筑了东城区丰厚的红色底蕴。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也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近年来,东城区在高质量发展中赓续红色血脉,以“五个东城”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崇文争先”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红色铸魂:初心传承百年路

  国家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市之首;5条党史游学线路成最“红”打卡地;多样化课堂走近百姓身边

“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开幕。

  端午小长假,在王府井地区工作的马女士并未选择出京游玩,而是与家人一同来到单位附近的几处红色景点打卡。

  走进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一幢中西合璧风格、回廊结构的两层灰色小楼格外质朴。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高等教育学校——京师大学堂的所在,也曾作为北大二院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在光明起点走过的光辉历史。如今,这里正在举办“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孕育和创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与党的创建、中共“一大”后北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等内容。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实景复原的“亢慕义斋”,还可以通过数码技术,“与大钊先生合个影”。

  距此约1公里外的箭杆胡同20号,则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所在地。历经一年多的精心布展,如今这里集中展示了《新青年》的历史,以及陈独秀的基本生平、在京期间的主要活动与历史作用。院内原景重现了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陈列,让马女士十分惊喜。在油印体验区,她还亲手印制了第一版《新青年》封面,并加盖当日纪念章带走留念。

  “亮点突出、精彩纷呈,互动性特别强。”参观完两个专题展,马女士意犹未尽。

  除了新近开放的两处专题展,以北大红楼为中心,还有诸多红色底蕴深厚的地标散布东城各处。

  “东城区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2处,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处,数量均居全市首位。”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东城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东城区用好用活区域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对外开放。  

  今年4月,东城区推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按照内容、类别的不同,重点打造了“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5条党史游学推荐线路,涵盖北大红楼等24处革命活动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东城区还在全市率先创新研发“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移动百宝袋”,运用“线下”游学、“线上”打卡等新颖方式,让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打开东城区党史学习教育“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选择一条心仪的线路打卡,已成为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风尚。

  “……借此自己也打开了先生旧居,进得门来依然心生感动,感动于先生们的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作为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中“觉醒年代”线路的代言人,《觉醒年代》剧中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也来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实地打卡,并通过微博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党史学习教育中,东城区还启动了“领读计划”,通过遴选经典原著、革命诗词、优秀散文、红色家书等“十大品类、百篇经典”为代表的诵读文章,组织党员干部、东城社工、社区居民、青少年群体等十大“领读圈”、百名“领读人”进行领读,在深入学习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各中小学成立的“初心100”红色故事宣讲团、退休老党员组成的“银发宣讲团”……如今,在东城的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处处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多样化课堂,红色经典在东城传承发扬,凝聚成磅礴的奋进力量。

  党建引领:办好群众身边事

  “东城社工”激活社区多元治理新模式;“每月专题”推动“接诉即办”向前一步

东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接诉即办”工作平台。

  草厂社区的“小院议事厅”远近闻名。作为民事民议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空间,这里已成为地区党员群众中最热门的“自习室”“研讨室”,大伙儿纷纷在此开展党史学习活动,读书会、研讨会、宣讲会……人群往来络绎不绝。

  刚刚上完“微党课”的居民李彩仙说:“课堂搬到家门口,社工带着大伙儿学,胡同里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了。通过学好党史,咱今后还要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发展做贡献。”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这片热土上,红色基因为东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通过党建引领,东城区不断完善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主体、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以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以建设一支续写红色基因的社工队伍为着力点,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创新的新路径。

  在草厂社区,传承红色基因的“东城社工”,就是街坊邻里们的“主心骨”。在社工的带领下,胡同里的居民们围坐一堂,在“小院议事厅”里有商有量。街坊们不再关着门过自家日子,而是共同参与胡同治理。小到院子里的晾衣空间如何设置,大到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只要和民生有关的话题,就是议事厅的议题。

  “东城社工”的多年实践,有力推动了社区自治新模式走深走实,也在全区激活了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周末卫生大扫除”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聚合作用,“小院公约”“停车自管会”等自治形式凝聚人心;“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带动地区商户服务民生;疫情防控期间,楼门里的“自管会”微信群,线上火热交流,调动起居民守护家园的积极性……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就是最大的“为群众办实事”。

  不久前,东花市街道北里东区社区15号楼一位居民拨打12345反映自己的困扰:“废旧衣服、塑料泡沫堆放我家楼下,一推开窗户就能看见……”接到投诉后,社工夏莉莉立刻前往现场查看,并当即联系物业负责人清理。可四天后,“顽疾”再度“复发”了。

  为了彻底解决可回收物堆放问题,社区联系专业旧衣回收公司,在社区指定位置设置了衣物回收箱,并给居民做好提示;在一些楼的桶站中增加可回收垃圾桶;协调物业公司在小区外停车场专门辟出一块空间,用于临时存放可回收物。

  “社区每天面对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反映上来可能只是一个‘点’,但通过解决这一件事,就能把整个面上的事儿解决,提高了效率、根治了问题,实现了‘未诉先办’。”夏莉莉说。

  不仅是垃圾清运问题,停车秩序管理、占道经营、下水管道堵塞……群众反映的诉求,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共性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小诉求,却点点滴滴凝聚着群众期盼、体现着群众需求。今年以来,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东城区依托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大数据分析“智囊团”作用,梳理出群众反映最集中的12类主题28个突出问题,制定“每月专题”着力解决重点民生诉求,推动“接诉即办”向前一步,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直以来,东城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破难题、治痛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幸福”当做工作的落脚点,东城区切实将红色底蕴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

  聚焦群众居住品质提升,东城区超额完成市级棚改任务,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安居梦;稳步推进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卫生健康扩面提质增效,健康水平位居全市前列;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万人拥有实体书店1.94个,设施指标均列北京市第一;“十分钟文化圈”让居民不出胡同就能享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17个街道全部建成市级“全民健身示范街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现全覆盖……

  以红色基因凝心聚力、成风化人,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投身美好家园建设,新时代的东城,正在更加奋发有为地践行初心使命,始终不渝为百姓谋幸福,全方位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以文化城:“崇文争先”谱新篇

  “绣花”功夫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文化金三角”为首都赋彩

鲜花绿植与东四南北大街“修旧如旧”风貌互为映衬。  

  仲夏时节,漫步在东四南、北大街,绿树成荫,清风徐来。行道边,一簇簇鸢尾、棣棠不时闪现;石凿的古朴花池里,各色的蓝目菊竞相开放;花坛中,新植的海棠、丁香、玉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绿植与沿街精美的砖雕、复古的挂檐板、古朴的女儿墙,以及独具匠心的各式窗棂互为映衬,一派喜庆景象,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

  2021年年初,崇雍大街中段的东四南、北大街综合提升主体工程完工。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古法还原老城景致;干摆、丝缝、淌白等老工艺留住街区风貌“原真性”。整治提升在设计上延续“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风貌肌理,秉承“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的理念,以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为参看,以“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赋予老街历史文化内涵,让老街重现古都历史风韵。今天,漫步在这条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京城通衢要道,让人感受到昔日“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风貌。

  在大街的整治中,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为了改善平房居民的居住条件,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整治提升范围向院落内延伸,大杂院变身“美丽院落”,让居民齐声点赞。

  东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博大渊远的广度和气量,古朴的故居风貌,传统的北京韵味,浓重的乡愁记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民风,愈发浓厚的“文化味”,正是东城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一个缩影。

  文化是东城的灵魂和基因,东城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在东城,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京味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意相辅相成。

  2019年,东城区提出建设“文化东城”“活力东城”“精致东城”“创新东城”“幸福东城”。“五个东城”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全区下一步的奋斗方向,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文化是东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东城区努力推动文化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去年,东城区发布《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 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打造文化赋能发展的“新范式”。

  如今,“崇文争先”理念已涵养东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立足于凸显中轴线文化主脉的核心地标,制定历史风貌管控导则,设立街区责任规划师,探索“申请式退租”,在前门等地区开展恢复性修缮整治,展现“老胡同·新生活”的京味特色,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双示范”叠加优势,融合全新文创生态空间,打造最美“文化+”街区,以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构成的“文化金三角”为首都赋彩,“故宫以东”品牌为文化传承增添无限可能……

  如今,这里是“戏剧之城”,讲身边的百姓故事,让戏剧走进生活;这里是“书香之城”,点亮城市的文化灯塔,守望市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是“博物馆之城”,赓续古都历史文化根脉;这里是“非遗之城”,为百姓打造最“京味”的非遗文化休闲地;这里是“中医药文化之城”,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

  不断汲取红色力量,更加突出“崇文争先”理念,建设“文化东城”“活力东城”“精致东城”“创新东城”和“幸福东城”的美好蓝图徐徐绘就,一个彰显古都文化、蕴含新时代生机活力的东城逐渐展现眼前。传承文脉、保障民生、创新发展,东城区“崇文争先”的探索还在继续,老城复兴的画卷将愈加韵味悠长。

  看点1

  北大红楼及主题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现场特别设置油印体验。

  6月29日,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京大学红楼及“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上午9时,北大红楼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28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流连于展厅之间,在一个个还原的历史景观、一件件文物前驻足,静静品读深思。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团委书记陈晨说:“此次主题展览,每个房间都值得细细品味。此次参观也给学生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党史课。”

  此次主题展览分为6大部分、19个单元,围绕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四方面内容展开,通过1357件文物,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发展历史。

  除了主题展览,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五四游行筹备室、登录室、大教室六处复原旧址让观众记忆深刻。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二学生王月阳说:“在五四游行筹备室,我仿佛走近了当时的年轻学生,看到他们连夜赶制旗帜、书写标语,感受到了他们的拳拳爱国心。”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银参与了旧址的复原。她说,每一处复原都经过精心设计,尽量做到有据可依。比如在五四游行筹备室,写好标语的白色条幅被打成捆,倚墙而立。这个场景是根据当年参与五四游行筹备学生回忆文章复原的。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进行了复原。当年,专家采访了曾经和李大钊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征集了一部分实物。“有处复原场景还为其他复原提供了参考。”她举例,《北京大学日刊》记载登录室曾安装有电话,但并未记载具体型号信息。后来就是根据图书馆主任室内复原的电话,选择了同款电话安装,“尽可能地符合年代特点”。

  据介绍,展览前期以团体预约为主,未来将视情况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看点2

  影片《革命者》“七一”全国公映

《革命者》中李大钊的饰演者张颂文参观“伟大开篇”专题展。记者 王慧雯 摄  

  7月1日,由中宣部电影局主抓,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影片《革命者》在全国公映。日前,该影片中李大钊的饰演者张颂文来到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的“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打卡,探寻李大钊的伟大先驱事迹,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影片《革命者》围绕1912至1927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开,故事以李大钊的一生为线索,再现百年前的历史抉择,透过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向大家展示共产主义者坚贞的理想信念,揭示革命者的红色力量源泉。

  在6月26日举行的首映观影礼上,六位北大青年学生代表登台演唱《革命者》推广曲《青春》,以动人旋律歌颂百年前写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李大钊先生,现场观众深深感受到青春热血浇铸而成的革命情怀。影片放映结束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被李大钊为革命理想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触动,热泪盈眶。

  “因为革命先驱的浴血奋斗,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一位年轻观众评价道。影片接近尾声处,群众对李大钊齐声喊出“我相信”的场面与声音“震撼人心”。

  “今天参观这个展览,其中运用了很多现代手段来呈现一段历史,有照片、有声音、有画面,你会觉得那段历史就在眼前。”张颂文在探访“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时,现场分享了他的参展感受。

  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张颂文步入展厅。穿越时空与李大钊合影、阅览大钊先生珍贵的手稿、品读其亲手撰写的楹联……与李大钊有关的“历史记忆”张颂文都仔细阅览,每一个都不想错过,他说:“这些老物件、老照片,让我想起拍摄电影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在“初心签章”印章互动设备前,张颂文用力按下印章,为大钊先生当年“致进步青年的一封信”加盖“亢慕义斋”图章,并带走留念。

  今年以来,东城区围绕建党百年,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推出了“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等系列展览,研发“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打造了5条党史游学线路,帮助辖区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为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陆续推出“五个一”精品力作,即:联合推出电影《革命者》、电视剧《胡同》,制作播出十集大型人文专题片《恰是百年风华》,推出原创主题话剧《黎明》,出版《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东城区历史》等丛书,让光辉历程润化人心、滋养灵魂,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看点3

  纪录片《恰是百年风华》“七一”集中展播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学生参观北大红楼。学校供图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选取东城区大型人文专题纪录片《恰是百年风华》,作为优秀节目于“七一”当日13:00起进行集中展播,重温党的历史,呈现百年历程,讲好红色“北京故事”,用影像致敬百年华诞。

  纪录片《恰是百年风华》以东城为背景,以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为主线,整体展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过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据悉,纪录片于6月18日至27日在BTV新闻频道首播,收视率0.34%,在同类题材纪录片中收视率遥遥领先,引起广泛反响。播出期间,依托微博平台开辟话题#我和党旗拍合影#,截至目前,阅读量达2.1亿,引发互联网话题热度。

  寻访红色遗迹 重温百年党史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光荣的革命历史。域内的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党的孕育和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孕育萌芽》依托北大红楼、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等革命活动旧址,生动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展现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一个个深藏胡同中的红色遗迹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东城区党史游学手绘地图五条线路将红色遗迹“串珠成链”,已成为市民追捧的党史学习教育“最红”打卡地。

  讲述感人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纪录片以创新的叙事表现手法,通过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倾情讲述还原历史,生动描绘百年来发生在核心区的“北京故事”,构建了一张跨度百年、深刻细腻的党史“红色图景”。

  纪录片邀请居住在东城区97岁的方亭老人,回顾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用“永不消失的电波”进行“暗战”的场景;邀请在东城工作过的90岁王永久老人,讲述1950年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枚国徽诞生的故事;邀请李大钊、杜孟模等革命先辈后人,讲述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生动展现党史背后真挚的力量,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突出百姓视角 展示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百年历史,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纪录片以贴近民生的小切口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大主题,从不同角度记录东城区各项事业发展:第一次城市改造,被话剧《龙须沟》铭记;第一枚国徽,在东四的胡同中诞生;“一团火”“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时代的精神永垂不朽。

  纪录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纪实手法,深入挖掘各类影音素材,通过走访多位党史专家、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对历史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反复考证,运用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历史镜头、历史照片,让观众透过东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中国共产党创建百年来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汲取奋发前行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 李 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