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周年 | “垃分”中的花季少年
发表时间: 2021-05-20 来源: 东城区城管委

  自从2020年5月1日垃圾分类新规正式实施以来,东城区涌现出了一批垃圾分类志愿者,他们当中不仅包括发挥余热的退休人士、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活力四射的在校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很多小学生志愿者。

  白亦辰

  父母言传身教 6岁萌娃成分类小老师

 

  白亦辰一家都是东花市街道北里东区社区的居民。2020年5月1日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白亦辰一家三口就成了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

  爸爸妈妈在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时,小亦辰便在一旁的宣传板前,开起了“垃圾分类小课堂”,教前来扔垃圾的居民如何投放,俨然一位小老师的模样。

  “之前从媒体上看到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我就觉得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我给孩子买了简单好学的垃圾分类玩具,开始对他进行垃圾分类的启蒙,在玩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同时也向周边的小朋友和大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所以在做小小志愿者时,孩子能游刃有余地宣传垃圾分类。”白亦辰爸爸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现在分类还从未出过错。”

  白亦辰说:“平时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希望更多叔叔阿姨跟我一起践行垃圾分类,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张恩齐

  爱上“环保事业”的小小少年

  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13岁的张恩齐也是一位认真落实垃圾分类的小小少年。

  早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张恩齐就通过各类环保活动爱上了“环保事业”。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的垃圾回收工作。在条例实施后,他还通过小视频、美术作品和童谣作品等方式,倡议提高垃圾分类意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张恩齐说:“我希望人人都能做好垃圾分类,不随手乱丢垃圾,我们共同爱护环境。”

  因为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传递垃圾分类理念,张恩齐三次获得东城区教委评选的“环保小卫士”称号。

  田梓涵

  分类小达人 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2020年5月底,东直门街道启动“寻找身边的垃圾分类达人”评选活动,经过两个月的征集评选,最终107位“分类达人”脱颖而出。

  来自苏州社区的田梓涵小朋友作为达人代表,现场与大家分享自己总结的“源头分类小技巧”。“被评为分类达人后,我要更加认真地参与垃圾分类,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共同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田梓涵小朋友表示。

  姜瑞洋

  桶前值守+宣传 潜移默化影响居民

  “大爷您好!大棒骨不属于厨余垃圾,应该放在其他垃圾箱里。”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的姜瑞洋说。“谢谢孩子,我记住啦,你们辛苦啦!”大爷望着这些被汗水浸湿衣服的垃圾分类小志愿者,有点不好意思。

  2020年8月底的一个桑拿天,即使盖着盖子,也能闻到厨余垃圾桶内刺鼻的味道,何况还要在旁边站几个小时。姜瑞洋重点关注的就是社区居民的厨余垃圾是否正确投放,这是垃圾分类源头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他要关注每个扔垃圾的居民是否分类正确,分类不对的,还要多次重复的提醒。

  除了在桶边告知居民正确的分类方法,姜瑞洋还在社区里动员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与保护环境,呼吁大家减少垃圾总量,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余昊洋

  盯桶大学生 蚊子包成勋章

  余昊洋家住和平里街道小黄庄二区,是一名大学生。听到学校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跃跃欲试的他立即在“志愿北京”网站报了名,很快余昊洋便被安排在自家楼下的桶站旁参与“盯桶”行动。

  2020年8月13日,余昊洋第一天“上岗”,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气温高、桶站旁有异味、烈日暴晒......但是“垃分少年”并没有退缩,第一次上岗他就在桶站旁值守了3个小时。值守结束后,他不仅身上的志愿者马甲后面已经湿透,还被蚊子叮了一身包。“我们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同学都在朋友圈晒蚊子包,比谁被叮的多。”余昊洋笑道。

  “作为一名在京大学生,我很愿意为家园环境建设出一份力,在这里值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居民的分类意识在不断增强,很多人都能做到主动分类,也能分正确。”余昊洋说到。

  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强化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明”“环保”“绿色”的种子,用实际行动共护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 李 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