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零废弃”生活方式 东城居民在行动
发表时间: 2022-10-31 来源: 东城区城管委
零1.png

  一个月一家人能产生多少垃圾?对于家住前门街道草厂七条13号院的李洪盛家来说,答案是5小桶、约15斤,不及一般家庭的三分之一。

  走进前门街道草厂七条13号院,66岁的李洪盛正在鼓捣一些废物改造。他是街坊口中的“环保达人”,“垃圾分类”的模范。

  去年10月,东城区前门街道着力“垃圾分类”,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专业社工的帮助下,启动“零废弃循环”院落建设。李洪盛家因为院落基础好,垃圾分类做的也好而被选作试点。

  花池里搭“蚯蚓塔”变废为肥

  小院花池里,看起来平平无奇的PVC管搭起了“蚯蚓塔”。30余厘米高的废旧PVC管直立着,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在外面。掀开最上层的塑料薄膜,里面是鸡蛋壳、菜叶子。

  这便是林大学生们利用先前切除的雨水管和一些废弃的PVC管为李叔家制作了一个蚯蚓塔,用于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

  “埋在土里的管外面打着孔,蚯蚓钻进管内,会‘吃掉’烂菜叶子、鸡蛋壳,产吃出有机肥料,让小花池的土越来越肥。”李洪盛说。

  在这个小院里可以堆肥的不止这一处,院子的地面上还摆放着一个绿色的桶。上面一个盖子,底部一个龙头。掀开一瞧,里面橘子皮、青菜叶等厨余垃圾浸在水里。

  李洪盛说:“堆肥桶一直用着呢,这一夏天都用完4桶了,每回用的时候我还稀释,剩下的废渣子就直接埋在土里,也是肥料。”

  收集雨水浇花养鱼

  整治前后对比

  李叔叔家的外墙边安装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横向开槽防止雨水渗入墙体、纵向用桶收集并储存雨水,即解决了原来的雨水直排溢流的问题,储存的雨水还可用于院内植物的日常灌溉,而所有的改造都尽量就地取材。

  除此之外,小院里处处可见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如:废旧不锈钢长杆打孔做成挂物杆,篦子、小架子、水管都被收集得整整齐齐;廊架上安装了三个太阳能灯,不用插电,晚上自动感应点亮小院;自家种的丝瓜晒干后做成抹布,并和街坊四邻分享。

  居民积极参与到“无废”生活中

  在北新桥街道的东四十一条,门楼社区的环保小组正在召开小院议事会,对接下来要进行改造的“零废循环小院”听取小院居民的意见。

  门楼社区环保小组是北新桥街道门楼社区正式成立的第一个以零废低碳环保为目的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带领社区居民做好垃圾源头减量,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东四十一条75号院,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落。纸箱子、废塑料瓶整齐地捆扎在角落里,不少居民家门口都搁着两分类的垃圾桶,因为院里有部分居民热爱养花,有的门前还摆放着堆肥桶。

  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自2020年5月起实施,经过这两年多的探索实施,在街道、社区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居民逐步养成了分类的好习惯,绝大多数能够保证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东城区为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水平,持续破解垃圾分类痛点、难题,试点打造 “零废弃循环小院”,全力推动低碳社区建设,以院落带动院落,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源头治理。 

责任编辑: 田昕禾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