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周年 | “分”享乐龄
发表时间: 2021-05-19 来源: 东城区城管委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一周年。一年来,东城区涌现出一批热心参与且影响力强的乐龄人士。他们不仅本人及家庭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主动践行垃圾分类,还热心引导周边亲友、邻居参与垃圾分类。

  刘振菊:

  27年如一日 清理垃圾成习惯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刘振菊阿姨是龙潭街道左安漪园的小巷管家,原本是区工会干部的她,从55岁退休后,便开始义务清理路边垃圾,这一干,就是27年,“清理垃圾”这件事已经成为了刘振菊的一种习惯。

  自从实施垃圾分类后,刘振菊成为了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其他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但刘振菊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在她所分管的垃圾投放点前忙活起来了。在居民们集中扔垃圾前,她都会先把垃圾站点打扫一遍。由于刘振菊分管的垃圾投放点干净,很多居民都喜欢来她这扔垃圾。

  刘振菊说:“自己家要先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才能带领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垃圾分类其实习惯了就好,可以使更多的垃圾成为资源,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张天美:

  自觉分类 影响家人 带动邻居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张天美所在的小羊宜宾胡同实行了“撤桶”,需要居民将分好的垃圾送到有一定距离的绿色生活驿站。起初有街坊不习惯,甚至把垃圾丢在原来摆放垃圾桶的位置。作为在这条胡同里居住了41年的老人,张天美总忍不住上去劝导。在驿站,如果看到有人把可回收的塑料瓶放进其他垃圾桶,她也常常热情协助分类指导员用夹子捡出来。社工们都夸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她笑笑说,“我就是响应号召,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在她的影响下,7岁半的小孙子也掌握了很多分类知识,垃圾分类意识也越来越强。

  张天美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并用实际行动影响家人,带动街坊四邻,为胡同里形成垃圾分类新风尚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万成:

  诗歌传递垃圾分类“新时尚”

  78岁的马万成是东晓市社区的一名退休老党员,自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后,马万成带头与几个老街坊自发成立垃圾分类宣传队,积极参加街道及社区组织的有关垃圾分类的活动,并利用空闲时间,在聊天、买菜、遛弯儿等过程中,随时随地宣传垃圾分类。同时,热爱创作的马万成时常会写上几首诗,赞扬辛勤工作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分享自己平时垃圾分类的经验,用朗朗上口的诗歌传递新时尚。  

  马万成说:“我们要把垃圾分类宣传到每一个人,多年‘混投’的习惯不好改,所以要不断持续的宣传,渐渐地改变大家的观念。经过一年的努力,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从‘嫌麻烦’到现在的‘习惯了’。”

  杨文静:

  种植达人 变废为“肥”

  对于生活垃圾,除了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外,其实有很多“垃圾”是可以废物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的。住在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的杨文静,就善于把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杨文静是社区里有名的种植达人,退休前就经常利用边边角角的土地种一些瓜果蔬菜。除了种菜之外,他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利用烂叶子、烂水果、鸽子粪等进行肥料发酵,并且在社区居委会的二层楼顶使用发酵肥料种植蔬菜,这里已然成为他变废为“肥”的“小基地”。

  杨文静说:“我十分热爱这份能够回馈大自然的工作,即便是又脏又累,满头大汗,但这是高兴的汗!”

  封云英:

  要不就不做 要干就要干好

  “厨余垃圾投绿桶,其它垃圾投黑桶”“您今天做的很棒!”“您这样分不对,应该这样分”……

  这些话是东花市街道忠实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封云英每天不厌其烦地对居民说的。但是就在这一句句宣传动员、一分分叮咛嘱咐、一次次亲手分类下,忠实里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多。

  对于垃圾分类,封云英秉承“要不就不做,要干就要干好”的信念,她不仅每天记录居民垃圾分类的情况,还通过资源回收屋将可回收垃圾置换为相应物资,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

  2020年年底,封云英被北京市城管委和首都精神文明办联合授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荣誉称号。封云英说:“大家的认可和热情鼓励让我的垃圾分类工作越来越有干头。”

责任编辑: 李 艺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