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干]“墙上便饭”表达了慈善的大爱
发表时间: 2016-03-10 来源: 海淀文明网

  据报载,继“友善之墙”之后开封又新出现的一种“待用公益”新模式——“墙上便饭”。记者在“老西关”餐厅看到,点单台左侧有一张绘制精美的爱心展板,展板上侧贴着的很多已付费的“爱心小票”。据餐厅老板黄先生介绍,这些“爱心小票”是爱心人士为陌生人享用“爱心便饭”的埋单,餐厅可以凭此免费提供给需要就餐的特殊对象。(3月4日《河南工人日报》)

  在城市的大街上,经常看到乞讨者说:“我好几天不吃饭了,求求你给我两块钱买碗面吃吗?”对诸如这样的职业乞讨行为,诸多人一般是直接拒绝,表现出极为冷漠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并不是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而真正需要救助的是偏远山区的贫困农民。而在山西的“老西关”餐厅,却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景象,是一些爱心人士将已付费的“爱心小票”贴在“爱心墙”上,让那些因一时急需买饭吃的人员得到一份温暖。这种让“便饭上墙”的慈善方式,与施舍给在街道上的职业乞讨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墙上便饭”的“爱心餐”,必能推动社会正能量建设,也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与美好。

  给别人买一碗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举手之劳的事,不会觉得很是为难的事。如果给一个在大街上的职业乞讨人施舍两块钱,却是许多人都极不愿意干的事。因为,给最需要帮助的人送上一碗面,是为营造文明社会而聚力,也是让慈善事业的涓涓细流积小成多,引领社会文明的一种潮流。而对于那些职业乞讨者,他们想通过不劳而获,既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的一种伤害,也必然是伤害到公众的感情。我们也不难看出,给饥寒交迫的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而又充满爱的面条,是一种真正的“雪中送炭”,体现的是人世间人性的温暖;而在大街上施舍给职业乞讨人两块钱,无疑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的一种玷污。

  而在河南开封的“老西关”餐厅,把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力量,化成了一张张“爱心小票”,倡导人们尽自己所能,在就餐的同时捐献一份小小的爱心,并把这种爱心用一张“小票”的形式表达出来,张贴在便民公益栏上,形成了“墙上便饭”,提供给那些最需要的人们无偿使用。这种献爱心的方式让更多人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意义,进而刺激公众的道德感和慈善情怀,同时更能让公众在力能所及的情形下献出一份爱,这是一种没有负担不会引发任何心理不适的给予与奉献。

  当前,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全国人大也正在讨论《慈善法》的修订工作,“墙上便饭”的公益形式,无疑为修订《慈善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于我国慈善公益事业来说,还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诸多法律制度仍不完善不健全,尤其是如何激发公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招数还不多,造成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举步维艰。其实,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应当是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共同发力,才能让慈善公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事实上,我国民间公益慈善的发展远比国家的公益事业发展迈出步子要更快一些,也推动着国家慈善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应当把公益慈善事业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捆绑在一起来建设,并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机制加以约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就能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让公益慈善的爱心撒满神州大地,让诸多微小的爱凝聚成一股股强大的道德文明力量,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力量。

  慈善永无止境,爱意从无大小。一份小小的“墙上便饭”,让公众慈善趋于理性支出,也让这种慈善表达与受施者之间取消了对视和近距离的不适感。当前,国家公益慈善事业的大门已经打开,每一个社会人都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随时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爱心,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充满爱,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便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林志干)

责任编辑: 李 泳洁

海淀公益广告

Copyright ©2009 www.bjwm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主办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 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 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267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