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非遗“古铜张派”传人李万祥:用匠心重现文物
发表时间: 2021-05-17 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在通州区张家湾镇北仪阁村坐落着一个中式风格的四合院,画栏红柱,古色古香。院子的主人名叫李万祥,是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铜张派”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华兴达青铜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在他的四合院里藏着一个“青铜器博物馆”,博物馆中的每一件青铜器作品都由老手艺人们匠心打造而成。

  

李万祥及其作品

  李万祥曾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国家单位复制大小青铜器物千种万件、参与通州地标性建筑之一燃灯佛舍利塔抢救性修缮、制作国庆70年庆典方阵队伍中以飞舞的丝巾模拟熊熊火苗的火炬,在李万祥看来,制作青铜器,传承和创新一样都不能少。

  藏在小院子的神奇人物

  作为通州的“土著”,李万祥身上带有通州人的性格特点:热情好客、快人快语、执着且带有一丝“江湖”气,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有着不一样的追求:青铜器复制。

  “青铜器的复制保护工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从作品的年代、器形和时间及用途进行认真仔细的确认,分析和验定古代时期的制作方法,对于原作品进行保护处理工艺后,才算真正进入制作过程。”每当有参观者走进四合院,李万祥总是会将博物馆内陈设的每一件青铜器背后的故事、制作工艺,娓娓道来。

  李万祥采用传统的“失蜡法”进行制作,包括塑型、翻模、蜡型、修型、挂砂、硬壳、脱蜡、烧壳、化铜、浇铸、清砂、焊接、抛光、做旧10多种工艺流程,辅以合范分铸法(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等精铸工艺,其艺术作品涉猎夏商周秦汉多个朝代,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在李万祥的青铜器复制生涯中有诸多特别的经历。1976年,伫立在西海子边的燃灯佛舍利塔受到唐山大地震影响,塔下莲座被震坏,塔身也出现了许多裂纹。1986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和通县人民政府筹资,组成六人专业修复小组,对燃灯佛舍利塔进行抢救性修缮,李万祥就是其中的修复人员之一。

  因为年轻体壮,李万祥成为小组中第一个登上全高56米燃灯佛舍利塔的人。细细检查了一番,李万祥发现,塔顶部的装饰破损最严重,遗失断裂部位太多,已经无法连接,氧化腐蚀面积大,多处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和以往修复塔刹不同,燃灯佛舍利塔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想要修旧如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李万祥回忆,从设计到铸造施工,修复组各自把关修复工作,前期大家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了多位专家,经过多次的努力却仍没有成功。后来,大家商讨一番后,最终决定用传统的水冷却法:砌水泥池子,将器物吊装入水池中,用水作保护,水面上露出多少就焊接多少,焊上多少就补铸多少,补铸多少就加工打磨多少,一点、一块、一段、一面,经过10多天的努力,终于修复成功。

  除了塔顶,燃灯塔上悬挂的2232个铜铃,需要修复补铸高达1200个。每件铜铃上有不同大小的铭文即阴线纹,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补铸和修复的铜铃工艺复杂,难度很大,尺寸需要和原件相同,不能有丝毫的差异,声音也同样要分别不同,而且铜铃悬坠有逆风摆向的要求。”李万祥表示,在研究大量的数据资料后,和徒弟赵凤梅经过多次重铸,终于将大小1200个发声不同的铜铃补铸修复完成,悬挂后,与原件毫无差别。

  不仅如此,他还曾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国家单位复制了马踏飞燕、双羊尊、三星堆立人像和人面文庙编钟等大小青铜器物千种万件。

  拜“古铜张派”第三代传承人为师

  家乡浓厚的青铜文化气息是李万祥兴趣的根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运河岸边的牛堡屯镇(现张家湾镇)先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77年,高中毕业后,李万祥选择还乡务农,在干农活时他仍然手不释卷。在疯狂汲取中华历史文化时,他被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造型所吸引,也因此和青铜器结缘,从此踏上了30余载对青铜器技术的追求生涯。

  1981年,22岁的李万祥几经波折终于拜得“贾氏文物修复之家”贾玉波,即“古铜张派”第三代传承人为师。拜师期间,李万祥一边参加修复工作一边学习,在大师的指导下,他如久旱逢甘霖般获取到“古铜张派”的真传——青铜复制制作工艺。后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王振江先生的指导。

  遗憾的是,当时和李万祥一起学习的师兄弟共计10多个人,现在仍然从事这份复制工作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从小厂房到大制作

  出师后,李万祥受聘于胡各庄乡大台村建立的北京东光精铸厂成为一名指导师,其青铜复制品供不应求,年仅27岁的李万祥也因此一时名声大震。直到1988年,因厂子经营不善,李万祥被迫返回故乡北仪阁村。

  在烦闷苦恼几天后,李万祥从床上爬起来开启了自己艰苦的创业生涯,破旧的老厂房、500元自砌的一座节能箱式炉、自焊的蜡桶、自垒化铜炉是如今厂子的雏形。李万祥到现在都还记得,8月6日,他亲自挑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将一块厂牌庄重地插在故乡的土地上,那厂牌上漆黑墨亮,上面写着:北京市华兴达古青铜器复制厂。

  1993年,李万祥和华兴达古青铜器复制厂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项佳绩:天、地、人巨型青铜三鼎,这也是最令李万祥得意的作品。三大鼎系根据《史记·封禅书》等古籍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鼎成乘龙升仙”的典故而创作。三鼎不论规格还是重量堪称全国铜鼎之最。天、地、人巨型青铜三鼎现矗于豫西灵宝县黄帝陵始祖殿前。

  后经过30余年的精心发展,华兴达不断扩大,里面的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都是由李万祥从零教起。李万祥曾自豪地向好友表示,“厂里面的员工,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华兴达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手艺人的心血。”

  在李万祥看来,传承和创新一样都不能少。除了钻研制作青铜器外,李万祥的厂子还和国庆火炬“扯”上了关系。2019年10月1日,举国欢庆,在国庆群众游行方阵中,以飞舞的丝巾模拟熊熊火苗的火炬令人印象深刻。有人还向李万祥开玩笑道:“青铜厂子怎么改做电子行业?”从设计研发到产品,看似一个小小的火炬,却有着近百道工序,同样参与设计研发的赵凤梅不禁感慨,当初为完成它,熬夜、加班加点、整夜整夜睡不着,但当它出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方阵上,这几个月的辛劳也就释然了。

  如何完整、优良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悠久的青铜器复制工艺是李万祥现在最担忧的事情,虽然这是每一个手艺人都面临的窘境。李万祥介绍,整个行业目前都处于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态,学习周期长、经济压力大劝退了很多想要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除此之外,如何应对枯燥和孤寂是学习这门手艺的必修课,对这一学问的热爱和执着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青铜器复制大王最基本的素质。

  铸造青铜器是修复旧有破损器物的重要一步,当李万祥根据原破损器物残存部分的器形、纹饰、锈色,补铸同样质地、形状的残缺部分,并用双手真实触摸它们的时候,每一件青铜器缄默不语,但李万祥却仿佛听到了来自千年前工匠的诉说……

责任编辑: 陆杨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新华网工作组
E-Mail:tzhwmb@126.com 电话:86-010-69552548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