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副中心楼门文化建设素描:发挥楼门文化中的夕阳力量
发表时间: 2023-05-11 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在社区治理中,“楼门院”是居民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沟通邻里感情的重要纽带,是连接家庭和社区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句话更是渗透到居民生活的细节当中。自2020年起,城市副中心已连续三年完成了70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村组)治理示范点、26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村组)治理推广点建设。这些试点楼门院(村组)在“自家门口”的共建共治中,增进了社区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同时构建了基层居民议事协商的良好途径,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居民愿意“议社区事,做社区主人”。

  发挥楼门文化中的夕阳力量

  在社区建设中,居民骨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楼门院(村组)治理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副中心非常重视发挥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退休老同志,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制作爱好者等居民骨干的作用,共建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每周二、周五下午,在梨园中街的玉桥街道楼门文化展示基地,玉桥东里社区“幸福楼门工作室”的成员们都会聚在一起,为制作楼门展示作品而忙碌着。这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队伍,不仅是玉桥东里社区楼门文化建设的“素材供应商”,更是社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

  玉桥东里社区位于街道辖区东南部,共辖楼房39栋、楼门189个,社区常住人口2635户、7000余人。社区通过楼门群众推荐、自荐报名和党支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各楼门建立了楼门长队伍。目前,100多人的楼门长队伍通过实行“一人多门”制,实现社区189个楼门每个楼门都有楼门长管理。而这100多人里,又有11位骨干楼门长,他们组成了“幸福楼门工作室”,平日便在街道楼门文化展示基地活动,创作文化主题作品,展现各个楼门的风格特色。

  75岁的郭帮屯是玉桥东里社区“幸福楼门工作室”成员之一,也是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之一,身兼楼长、楼门长。小区很多人都知道“郭叔”,家里燃气灶坏了找他、马桶堵了找他、孩子没人接送也找他……郭叔总跟认识的、不认识的居民说:“有事儿就找我,只要我能办到的,绝对不推辞!”没事儿的时候,郭帮屯就到基地“上班”。他爱好书画,在这里,他和其他工作室成员为社区楼门创作书画作品,做粘贴画。

  疫情期间,作为玉桥东里14号楼楼长的郭帮屯和另一位志愿者包下14号楼4个楼门52户居民的登记排查和服务。没有电梯的老楼对上了年纪的郭帮屯来说是个挑战,于是他找来桌椅,和另一位志愿者轮番在楼门里守着,对“守不到”的居民,再有针对性地上门入户。居民开玩笑说,楼道里不仅有墙壁上布置的静态文化展示,还有“郭叔”这个“模特儿”动态展示。

  “幸福楼门工作室”的发起人员之一李淑华,今年也已经70岁了。退休前在一家企业任市场办公室主任的她热心肠、做事认真,在社区积极参加志愿者值班活动,逐渐成为骨干。

  “工作室建成之初,没有资金,没有设备,需要什么我们就从自己家拿,你拿纸我拿布头,需要什么拿什么。从最开始居民谁都不认识谁的生疏,到后来雪天有人主动扫雪;从一进楼道原本空旷的大白墙,到如今打开房门就能领略社区17个团队的工作风采。”李淑华说,通过楼门内部文化的打造,更多居民了解到社区榜样的故事,了解了志愿者工作,也知晓了最近社区的工作重点。一个楼门乃至一个楼、一个社区的文化在互帮互助中发展壮大。

  玉桥东里社区常年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过生日。老人生日当天,网格支部书记、网格社工会一起将贺卡、手工编织的寿桃等送上门,与老人共同庆祝。此外,传统节假日、重大节日期间,也会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送去慰问。“这些活动让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更给了我们一个发挥能量的平台。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李淑华说。

责任编辑: 张斯瑀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新华网工作组
E-Mail:tzhwmb@126.com 电话:86-010-69552548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