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文明网评】韧性副中心:主动式保障城市安全
发表时间: 2023-05-15 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每天,紧挨着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将军府东路,地铁轻轨八通线快速驶过,路面上人流如潮、车来车往,城市生活一如往常生机勃勃。不远处一个不起眼的路口下却“别有洞天”:3个舱面排列有序,这里是燃气、电力、给水等多条市政管线“居住”的“集体宿舍”——城市副中心地下综合管廊。排水管道不畅容易内涝、燃气管道泄漏暗藏隐患、桥梁设施老旧损坏影响出行……地下综合管廊对这些风险隐患实施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60余公里,构筑城市地下“生命线”,让城市更有韧性。

  一座城市的“韧性”体现了城市在抵御灾害并从灾害中“修复”的能力。今天是中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让我们看看在防灾减灾方面,城市副中心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的应对能力,让城市更有“韧性”的。

  一网监测:主动式保障城市安全,地下综合管廊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付工,水信舱向东50米处有部分水渍,请前往查看……”对讲机那头的声音响起后,文旅区综合管廊工程巡线员付悦带上记录本,沿阶梯步行而下。到达地下十余米深处,一条宽、高均接近4米的地下管廊呈现在眼前,绵延数公里,一眼望不到头。

  

文旅区地下综合管廊

  付悦的日常工作是负责九棵树中路、萧太后河北街等多条路段的综合管廊巡检,城市综合管廊短则几公里,长则数十公里,巡检人员不可能完全实时掌握地下管廊运行情况。这时,可靠、稳定的监控管理系统,就成了守护管廊安全运行的最佳选择。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在各类传感器、机器人以及视频监控设备的辅助下,付悦的日常巡线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安全性也明显增强。

  在综合管廊内,长长的隧道被混凝土墙体分割成三间“混凝土房”,它们是各类地下管线的“新家”。其中上层两间房是高压电的专属区域,下层的房间是综合舱,左侧是各通信运营商的网线,右侧则钉满了密密麻麻的合金架,是35千伏以下电力管线的放置专区。人工巡检难免会有管控的死角,现在不一样了,综合管廊每一段都设有各类监控设备与传感器,对现场实景、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水位等保持高敏感度的监测。它们已成为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眼睛”和“鼻子”,同时配合控制中心这个“大脑”,让综合管廊运营维护更有效率,安全管控再无死角。

  “我们目前已对消防、通风、照明、供电、给排水、监控与报警等附属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综合管廊的动态感知、安全预警和智慧运行。”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地下管廊管线事务中心马志鑫告诉记者,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文化旅游区综合管廊构建了一个虚拟管廊,不仅可以实时显示管廊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此外,该项目的运维管理平台创新应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GIS+BIM融合技术,这是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次将该技术融合应用在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廊内已有的监控和报警系统,能够对管廊运行情况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实时监控。同时,在日常检修、故障排除等方面能够为各管线入廊单位提供准确信息,从而降低入廊管线的安全风险和维护成本,提升综合管廊运维时效。

  “后期还可以根据定位信息,了解到管廊内人员定位及快速逃生路线,并可以根据实际的设备位置,通过操作平台和自控网络设备,对现场的风机水泵设备进行远程操作,以及及时根据现场的状态对设备进行操作。”马志鑫说。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副中心积极提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韧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规划,城市副中心将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依托设施服务、轨道交通、重点功能区建设,构建综合管廊主干系统。结合老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因地制宜补充完善综合管廊建设。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综合管廊长度将达到100—150公里,形成安全高效、功能完备的综合管廊体系,构建“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响应处置模式,实现城市风险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责任编辑: 张斯瑀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新华网工作组
E-Mail:tzhwmb@126.com 电话:86-010-69552548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