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文明网评】北京城市副中心:博古通今
发表时间: 2023-05-18 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无论是博物知古的老物件,还是古为今用的新生机,在城市副中心,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都为这座千年之城涂抹上了浓郁的文化底色。

  

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中,市民参观展品

  老物件中的文化味

  1400余年前,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此后,源源不断的漕粮从地方输入京师,大量奢华贵重的珍稀物品也由此运往都城。其中,一块砖石却被保存至今,这便是古代皇室专用的“金砖”。

  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内保存着一块明代永乐年间制作的首批御窑金砖。岁月荏苒,砖体已粗糙破损,但美名与技艺未曾湮灭。金砖被誉为“天下第一砖”,历经数百年,仍然黑如墨玉,声如金石,品质不改。要成就如此质量,得益于严格选材与制作。金砖原料大多出自江苏陆慕御窑村,选取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土质泥料,经历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29道工序,制作周期可长达两年,而最终成品率仅有20%左右。选料特殊、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一块砖的价值堪比黄金,故而得名“金砖”。博物馆创始人王忠华介绍,即使是皇家,最初紫禁城里只有皇帝经常出入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才能使用。

  金砖进京,大运河是头号功臣。产自苏杭的金砖通过宽阔水道,一路“漂”到通州,经过验收,储存于今通州区皇木厂仓库内。至今,运河岸边仍能发现残损废弃的金砖碎片。

  放下“高高在上”的金砖,市民身边也有流传千年的“绝技”。在城市副中心东下营村的巷子中,隐藏着一座木作博物馆,朴素无华的院落别有乾坤,收藏着10万余件木作技艺相关藏品。

  走进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一整面墙数以百计的中国传统木工工具,40种古代榫卯结构的实物展示,还有剃头挑子等传统行当的家伙什儿,明清以来的各类漆器,小到锅碗瓢盆,大到车船舟楫……7个展馆、50多个主题、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陈列展品上万件,走进这座博物馆俨然走进了一部中国传统民间生活的“实体百科全书”。博物馆创始人王文旺介绍,“我从2005年开始筹建博物馆,专门展示一些快要绝迹的老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文化传承。”

  历史记忆走进生活

  在城市副中心,提到博物馆,除了被保护在展柜里的宝贝,还有一些在馆门之外、生活之中。

  古塔凌云,红墙堆绣。燃灯塔是古通州的重要地标,“一枝塔影认通州”便是指燃灯塔在古时为通州最高建筑,水陆旅人既见高塔,便知通州近在眼前,一线笔直塔影更是成为通州的代表性景观,引来历代诗人吟咏。

  今天,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燃灯塔景点因其悠久历史、古雅风貌和三教合一特色,仍是城市副中心的一张“金名片”、通州历史的“博物馆”。随着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景区将XR技术与真实场景融合,以燃灯塔为载体,打造了品牌活动光影秀,古塔重新焕发光辉。

  《潞河督运图》中的层叠帆影、元宵佳节的欢乐喜庆、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的健步奔跑……都借助灯光在燃灯塔上闪耀,光影变幻间穿梭千年,串联起历史与未来、虚拟与现实。

  在城市副中心焕发新生机的文物,绝不只有酷炫的燃灯塔。走进位于漷县镇的张庄村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抬眼望去,两条蓝色长龙“腾飞”空中,长长龙身几乎贯穿半间屋子,龙口大张,仿佛正在发出咆哮。这就是张庄村传承已久的市级非遗运河龙灯。

  张庄村所制龙灯特点鲜明,方口大张、金鳞尊贵,显示出龙作为神兽的威严,蓝色龙身则与张庄地理特色有关。龙灯起源于明代漕运鼎盛时期,代表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而张庄段运河河水较浅,容易结冰,故而村民选择与冰河颜色相近的蓝色制作龙灯,龙灯起舞,寄托着冰河早化、漕运早开的真诚祈愿。

  博物馆中,制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龙头“资历”最深,龙头用竹篾、铁片、铁丝捆扎而成,工艺精湛,四十年过去,龙口活动自如,仍能使用。老龙头虽然栖身展柜之中,但只要披上蓝金龙皮便可重新“化龙”。

  博物馆创建人、张庄村第一书记傅程豪介绍说,在每年春节、十五等重要节日,村内都会组织龙灯会。近年来,龙灯也逐渐走出张庄,在更多舞台上进行“一遇风云便化龙”的精彩演出。

  龙灯承载着村庄的记忆、运河的记忆。傅程豪说,从前过春节时,绚丽龙灯会绕村而行,沿路村民纷纷摆设茶桌欢迎,祈愿迎福入门。如今,在团团圆圆的大年里,龙灯仍然会穿街过巷,为人们送上祝福。在每一位村民看来,龙灯从来不是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展品,而是实实在在、鲜活灵动的日常生活。

  港沟河、凉水河、大运河碧波荡漾,榆林庄村就坐落于三水之间,而这个不大的村庄却拥有自己的村史馆。《御赐榆林图》讲述“榆林庄”因榆钱得乾隆赐名的过程;《北运河水务钞关图》《北运河开河祭祀图》两幅画作展示运河钞关文化和开河祭祀文化;榆钱糕模具、革命军人证明书等展品,记录了村庄的美食底蕴和红色基因……村史馆中的展品虽谈不上名贵,但却展示了榆林庄村的发展历史。

  馆内展品均是历史,榆林庄村却用旧笔墨作出了新文章。利用村庄丰富榆树资源和美食文化,榆林庄村推出榆钱糕、榆钱茶等一系列美食,让食客吃上美味“榆钱宴”,村民吃上了自然馈赠的“榆钱饭”;建设“蒙正学堂”“榆林庄关爱活动站”“榆生中队”,运用红色故事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助村史馆搜集的珍贵藏品,榆林庄村还抓住社会机关单位、中小学生慕名参观的机会,弘扬运河文化,提升小村“知名度”。

  “通过发挥村史馆影响力,推动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的输出,进一步带动了榆林庄村特色美食推广,打出特色旅游新招牌,把文化记忆转化为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榆林庄村党支部书记郝洪恩说。

责任编辑: 张斯瑀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新华网工作组
E-Mail:tzhwmb@126.com 电话:86-010-69552548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