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58处文物集体“体检”
发表时间: 2021-10-22 来源: 新东城报

东城58处文物集体“体检”

从抢救保护逐步转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东城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更加主动、科学

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专业设备为文物“体检”。

  走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保护理念从抢救保护逐步转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今年以来,东城区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完成了全方位的“体检”,各自健康状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亮点 1

  “中西医结合”全方位“体检”

  文物本体安全、防护设施、环境风貌、管理使用、灾害风险等,都是此次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体检项目”。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基是否下沉、墙体有没有开裂、存在哪些潜在风险等等,这些都包含在‘文物体检’项目之内。”

  此次东城区“文物体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有“中医”的“望闻问切”,又有“西医”的“医学”技术手段。该负责人解释道:“‘中医’的‘望闻问切’通常是工程师根据经验肉眼判断。比如,像四合院这样的文保单位,建筑主要都是木结构的,工程师通过查看梁架、屋檐是否有水渍来判断其屋面渗漏情况。工程师有时还会用手敲一敲木柱,判断木柱里面是否已经空了,从而预判文物受病害的程度。”

  “西医”则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平仪、红外热成像等专业设备,进行数据化的检测方法来辅助判断文物病害情况。该负责人说:“以前给文物‘体检’的时候,工程师总是拍照记录下看到的画面,这也属于传统的‘中医’方式。同样的情况下,用卡尺测量数据再拍照或记录,甚至绘制成为文物病害图,这就是‘西医’的方法了。”

  此外,此次“文物体检”还运用了全景VR等技术手段,并在部分重点石结构文物(如石碑)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建模等科技手段,进行更为详细的数据采集建档,开展保存状况的记录、监测,进而为文物的保护修缮、规划管理、展示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亮点2

  “一物一档”同步云端管理

  此次“体检”的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有专属的“病历本”。

  记者看到,在这些“病历本”上,用文字描述、照片标注的方式详细记录了该处文物的“体检”过程和病害情况。

  “这些‘病历本’是对文物病害问题的初步分析。”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东城区已完成全区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汇总分析,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白皮书,对文物基本状况进行核实梳理、对主要病害问题进行重点标注记录。同时,东城区还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理念,将“文物体检”“病历本”数据同步云端管理,实现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物一档,以及一物一套全景VR数据,形成了“一图三库”的监测管理档案。

  该负责人介绍,“一图三库”的监测管理档案中,“一图”是指文物地图,“三库”分别为文物基础信息资料库、文物健康体检资料库、全景信息虚拟漫游资料库,均为此次调研采集的录入成果。

  该负责人说:“后续,我们将逐年建立包括文物保养巡查数据库、四有档案管理资料库、文物历史照片资料库、文物历史地图资料库,三维模型资料库,争取早日实现东城区‘一图八库’的电子档案。未来,我们还可以与文物管理使用或管理单位实现数据共享、区域联测。”

  亮点3

  建立“全生命周期”文物台账

  经过专业团队历时半年的勘察诊断,“文物体检”结果显示:东城区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状况良好。

  “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险情问题,相关风险点信息已经纳入台账,今后将定期进行监测对比。”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将基于此次文物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有序推进,区分轻重缓急、分类施策,按照风险、区位、权属三个筛选原则,优先解决重点区域的高风险项目,实现东城区属地责任范围内相关文物的动态化监测管理。

  据了解,东城区正在推进的“专业筛查”管理制度,专业的文物体检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正在逐年、分批次进行,现已初步建立了区保的健康档案和台账,今后几年可以陆续推广至各个级别文物,逐步形成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文物台账和数据库。

  未来,东城区将逐步实现全区管辖文物的科学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有效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季畅
主办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明网工作组
E-Mail:dcwmb@163.com Telephone number:86-010-64075483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